首页 理论教育 道体阴阳与显微无间:胡居仁儒学思想研究成果

道体阴阳与显微无间:胡居仁儒学思想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此之外,程颐还提出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一易学哲学史上的著名命题。与此相应,程颐提出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理论,也为胡居仁所直接吸收,以此作为其探讨易学卦爻象、卦爻辞及其义理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关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思想,胡居仁还力图从儒学与佛、老之学的比较中来加以显现。胡居仁对易学哲学的论述阐发,归根到底根基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易学命题。

道体阴阳与显微无间:胡居仁儒学思想研究成果

周敦颐吸收、借鉴了汉唐易学的理论成果,站在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时代立场上,对诸多易学命题进行了阐发,从而具有丰富的哲学创造性,这对于后世宋明儒解易风气产生了较大影响。如果从易学思想的具体内容方面进行考察,我们认为,周敦颐虽提出了“太极”“动静”与“阴阳”等易学概念,但似乎并不能看出明显的哲学主题。气学家张载主要阐发了气学思想,程朱则重在讨论理学问题。胡居仁吸收、借鉴了前儒学说,尤其是程朱理学思想,在明代易学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一书中,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命题,并用“诚”来详解之,“太极—诚”的模式是周子解易之核心。“太极—诚”在周子那里不仅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根源,展开为动静阴阳、五行万物;而且还是人事活动所应遵循的根本准则,具有价值“形上学”意义。我们说,周敦颐易学既有取象说的一面,又有取义说的一面。关于这方面,杨柱才有专门论述,他说:“周敦颐易学既有取象,以《太极图说》为代表;又有取义,以《通书》为代表。然究其根本,则以义理为主。由于他对《周易》未作系统解说,故而许多问题没有充分展开。但他所揭示的纲领性的学说,在许多方面已开宋儒义理派易学的先河。”(125) 易学大师朱伯崑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就易学说,他(指周敦颐,笔者加)一方面,从陈抟派易学那里吸收了太极图式说,给予新的解释;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汉唐以来义理学派的传统,并同儒家的伦理观念结合起来,以此解释《周易》的基本原理,从而成为宋明道学家解易的先驱。其《太极图说》和《通书》对宋明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126) 相对于周敦颐来讲,张载则认为“象”是事物存在和显现的依据,它包括卦象和所取之物象两种。张载以取象说的方式来解易,他从气化学说入手,提出了“有象方有气”“凡象皆气”的观点,“有气方有象,虽未形,不害象在其中”(127)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气之性本虚而神,则神与性乃气所固有,此鬼神所以体物而不可遗也。”(128) “太虚之气”的升降变化,衍生出天地万物。“此即是说,阴阳二气是万象的本原,气化的过程也就是万物产生和运动变化的过程,气的变易法则也就是天地万物所遵循的法则。”(129) “太和”状态是“气”之最和谐状态,“太和所谓道”,即为张载气学的最高范畴。胡居仁旗帜鲜明地批判张载是把“形而下”的“阴阳之气”当作“形而上”之“理”,这在根本上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在胡氏看来,“所以太和者”,即推动“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背后力量才是世界的本原与本体。

程颐易学提出了“所以阴阳者道”的命题。他还进一步区分了“形而上”之“理”与“形而下”之“器”。程颐认为,“所以阴阳者”,便是“道”,是“理”,属“形而上”之范畴;“阴阳”之“气”,则是“形”,是“器”,是“所以阴阳”的化生物,属“形而下”之范畴。前者是后者的存在根据和本原,后者亦是前者的显用手段和途径。“理”是“道”之体,“器”是“道”之用。阴阳之理指阴阳二气之所以然,也即“阴阳”之本性及其变易的规律。朱熹用它来解释卦画和奇偶之数的来源,“理、象、数、辞”皆是那阴阳之理的表现形式。“太极生阴阳”,“阴阳各生阴阳”。万事万物各分阴阳,而每一具体事物又自有阴阳,彼此交错,各有消长。

除此之外,程颐还提出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一易学哲学史上的著名命题。根据这一理论,程颐认为:“‘退藏于密’,密是用之源,圣人之妙处。”(130) 在他看来,“道”为体,“阴阳”为用,“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过程即是“道体”功能的具体显现过程。对于这点,胡居仁也表示认同,他说:“‘退藏于密’,只是其心湛然无事,而众理具在也。”(131) “理”“气”“心”,三者一也,只要吾心湛然无事,那么“众理具在”,我们亦能从“动静阴阳”之中察见那“所以阴阳”之“理”了。与此相应,程颐提出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理论,也为胡居仁所直接吸收,以此作为其探讨易学卦爻象、卦爻辞及其义理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关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思想,胡居仁还力图从儒学与佛、老之学的比较中来加以显现。他说:“‘体用一源’,非二事。人言‘老、佛有体无用’,此不然。岂有有体而无用者?老、佛空其体而绝其用。禅学工夫,盖缘体不立,故绝去外物以求虚静,使本体不昏。譬如伐去其木之枝干而专培养其根,伐之之久,则外之生意既绝,内之根本亦枯,所以培之者,适以速其朽坏。故禅学灭绝天理最速且尽,老氏次之,功利者又次之也。”(132) “体用一源”,在胡居仁看来不是两件事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中。“体”和“用”是相对而生的。没有无“体”之“用”,也没有无“用”之“体”。由“体”可以显“用”,由“用”可以察“体”。离开“理”来谈“用”和离开“用”来谈“体”,都是难以想象的。理学家能自觉做到由“用”显“体”,实现“体用一如”“显微无间”。但佛、老却“空其体”,故最终只能是“绝其用”了。

总之,由程颐的“理气阴阳”演化为朱熹的“太极阴阳”。朱子虽在更广的论域中探讨易学问题,不过从根本上看,与程子具有相通性的一面。胡居仁继承了程朱易学思想,这在其对理气心性、太极阴阳、鬼神变化、推天道以明人事等阐述方面皆有所表现。胡居仁对易学哲学的论述阐发,归根到底根基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易学命题。(133) 可以说,胡居仁继承了周敦颐以“性命之源”方式解《易》的传统;改造了张载的易学象气说,摒弃了其以“太和之气”作为哲学最高本体的观点;并根基于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易学总原则,在诸多方面都有所改造和创新,进一步将明初易学哲学推向前进。

(1)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三卷,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84页。

(2)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三卷,第85页。

(3) (清)黄宗羲:《崇仁学案二》,《明儒学案》卷二,第29页。

(4)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77页。

(5)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5页。

(6)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9页。

(7)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8页。

(8)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8页。

(9)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7页。

(10)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7—98页。

(11) (明)胡居仁:《与罗一峰》,《胡文敬集》卷一,第18页。

(12) (明)胡居仁:《与罗一峰》,《胡文敬集》卷一,第18页。

(13)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2页。

(14)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9页。

(15)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2页。

(16)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9—100页。

(17)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1—102页。

(18)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2页。

(19) (明)胡居仁:《与罗一峰》,《胡文敬集》卷一,第18页。

(20)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1页。

(21)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0页。

(22)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1—102页。

(23) (明)胡居仁:《居业录》原序,第2页。

(24)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9页。

(25)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三卷,第85页。

(26) 周振甫译注:《系辞下传》,《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第264页。

(27)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第244页。

(28) 杨柱才:《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第279页。

(29) 杨柱才:《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第279页。

(30) (宋)周敦颐:《周敦颐集》,第19页。

(31) (宋)周敦颐:《周敦颐集》,第21页。

(32) (宋)周敦颐:《周敦颐集》,第22页。

(33) (宋)周敦颐:《周敦颐集》,第19—22页。

(34) (明)胡居仁:《观易偶成》,《胡文敬集》卷三,第73页。

(35) (明)胡居仁:《续白鹿洞学规》,《胡文敬集》卷二,第58页。

(36) (明)胡居仁:《续白鹿洞学规》,《胡文敬集》卷二,第58—59页。

(37) (明)胡居仁:《续白鹿洞学规》,《胡文敬集》卷二,第59页。

(38) (明)胡居仁:《续白鹿洞学规》,《胡文敬集》卷二,第59页。

(39)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4页。

(40)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79页。

(41) 史少博:《朱熹易学和理学的关系探赜》,第100页。

(42) 史少博:《朱熹易学和理学的关系探赜》,第96—99页。

(43) 史少博:《朱熹易学和理学的关系探赜》,第52页。

(44) 李书增等:《中国明代哲学》,第195页。

(45)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周敦颐集》,第3—4页。

(46)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周敦颐集》,第4页。

(47)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9页。

(48) 李书增等:《中国明代哲学》,第196页。

(49) 李书增等:《中国明代哲学》,第196页。

(50) (宋)朱熹:《老佛第七》,《居业录》卷七,第63页。

(51) 陈荣捷:《宋明理学之概念与历史》,第169页。

(52)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周敦颐集》,第4页。

(53)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周敦颐集》,第4页。

(54) (宋)张载:《正蒙·参两篇第二》,《张载集》,第12页。

(55)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第123页。

(56)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二程集》,第67页。

(57)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第162页。

(58)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第1896页。

(59) 陈荣捷:《宋明理学之概念与历史》,第169—172页。

(60) (明)胡居仁:《谢夏宪副》,《胡文敬集》卷一,第16页。

(61)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0页。

(62)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0页。

(63)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5页。

(64) (明)胡居仁:《游龟峰》,《胡文敬集》卷三,第67页。

(65) (明)胡居仁:《拜会稽禹庙》,《胡文敬集》卷三,第67页。(www.xing528.com)

(66)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75页。

(67)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5页。

(68)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5页。

(69)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0页。

(70)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8页。

(71)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5页。

(72)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9页。

(73)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1页。

(74)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5页。

(75) (明)胡居仁:《天地第六》,《居业录》卷六,第61页。

(76)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8页。

(77) 史少博:《朱熹易学和理学的关系探赜》前言,第1页。

(78) 史少博:《朱熹易学和理学的关系探赜》,第29页。

(79) 史少博:《朱熹易学和理学的关系探赜》前言,第1页。

(80)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9页。

(81) (明)胡居仁:《天地第六》,《居业录》卷六,第62页。

(82)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二卷,第195页。

(83)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二卷,第233页。

(84)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83页。

(85)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9页。

(86)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87页。

(87) (明)胡居仁:《穷理》,《胡文敬集》卷二,第46页。

(88)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75页。

(89)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75页。

(90)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0页。

(91)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4页。

(92) (明)胡居仁:《天地第六》,《居业录》卷六,第60页。

(93) (明)胡居仁:《天地第六》,《居业录》卷六,第62页。

(94)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8页。

(95)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2页。

(96)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二卷,第234页。

(97)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二卷,第237页。

(98) (宋)朱熹:《老佛第七》,《居业录》卷七,第63页。

(99)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79页。

(100) 此节内容受杨柱才的相关分析与论述启发,参见《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第286页。

(101)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三卷,第84页。

(102)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1—102页。

(103)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2页。

(104)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1页。

(105) (明)胡居仁:《天地第六》,《居业录》卷六,第62页。

(106)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2页。

(107)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77页。

(108)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6—97页。

(109)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4页。

(110) (宋)周敦颐:《周敦颐集》,第49页。

(111) (宋)周敦颐:《周敦颐集》,第49页。

(112) (宋)张载:《横渠易说·佚文》,《张载集》,第242页。

(113) (宋)程颢、程颐:《易传序》,《二程集》,第689页。

(114) 杨柱才:《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第291—292页。

(115) (宋)程颢、程颐:《易传序》,《二程集》,第689页。

(116)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8页。

(117) 杨柱才:《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第294页。

(118) 杨柱才:《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第286—294页。

(119)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8页。

(120)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8页。

(121)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78页。

(122)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8页。

(123)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79页。

(124) 杨柱才:《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第301—307页。

(125) 杨柱才:《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第295页。

(126)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二卷,第97页。

(127) (宋)张载:《横渠易说·系辞下》,《张载集》,第231页。

(128) (宋)张载:《正蒙·乾称篇》,《张载集》,第63页。

(129) 杨柱才:《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第296页。

(130)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第157页。

(131)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9页。

(132) (明)胡居仁:《老佛第七》,《居业录》卷七,第63页。

(133) 杨柱才:《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第294—30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