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胡居仁研究:主敬存心和性分善恶

胡居仁研究:主敬存心和性分善恶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不断这样去涵养集义、居敬穷理的话,就能实现“心”“理”与“气”三者的有机统一。(二)理性本善、性分善恶在“性”“理”“气”的关系问题上,胡居仁持“理、性本善”及“性受气禀物欲而善恶分”的观点。 在胡氏看来,“性、理本善”,“仁义礼智信”五性受到“气禀物欲”之熏染而有善有恶。(三)未发之前、须致中和胡居仁承继“性与气皆当养”的说法,主张“理主气顺”。

胡居仁研究:主敬存心和性分善恶

(一) 理气不离、心理不二

在“心”“理”“气”三者的关系上,胡居仁认为“理气不离”“心理不二”,三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他说:“理与气不相离,心与理不二。心存则气清,气清则理益明,理明气清则心益泰然矣。故心与气须养,理须穷,不可偏废。或曰:‘修养家之养气同否?’曰:‘修养家所养乃一身之私气,私则邪矣。’‘恶人气亦盛,何也?’‘恶人乃恶浊粗暴之气,血气之私也。若清纯刚直,乃正气也。’尝验之存心,密则粗暴昏浊之气自消,理直则刚大之气自生。心也,理也,气也,二而一也。正则俱正,邪则俱邪。”(163) 关于“理气”“理心”关系,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论及,但在“理”“气”“心”三者的相互关系上,胡居仁秉持他既有的思想主张,除继续肯定“理气不离”“心理不二”观点外,还注重其中的合一关系。胡氏认为,如果我们能不断地存养吾“心”,加强内心涵养,那么外在之“气”也会呈现一个“清明”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事物之“理”也就会更加明晰地表现出来。“理明气清”的状态又会进一步使我们的“心灵”更加“泰然安宁”。如何实现这种愿景呢?胡居仁给我们指明了实现之道,那就是“心”和“气”都需要涵养,而“理”则必须穷,这两种工夫要同时进行,不可偏废。他还告诫人们要注意划清与修养家所养之“气”的界限区别。在他看来,修养家做存心养性的工夫疏而生浑浊之“气”,且所养之“气”也是“一身血气”之私气;而儒者由于存心主敬工夫做得密,那么“浑浊之气”便自然消亡,“清明刚大”之气自然生成。所以胡居仁最后得出结论:“心也,理也,气也,二而一也。”正则俱正,邪则俱邪。关于此点,胡居仁还有类似观点:“孟子‘发夜气’之说,于学者最有功。盖心也,理也,气也,一也。心存则气清,气清则理明,理明则气益清,气清则心愈存,其要在操存省察于旦昼之间,不为物欲所汩。颜子之‘非礼勿视、听、言、动’,孟子之‘集义养气’,程子之‘居敬穷理’,是工夫。”(164) “心”“理”“气”三者统一的基础在于操存省察工夫做得密,并且要有不为物欲所蒙蔽和迷惑的能力。在修养问题上,胡氏非常赞成颜子、孟子和程子的涵养功夫,认为应该学习颜子的“非礼勿视、听、言、动”、孟子的“集义养气”、程子的“居敬穷理”工夫。如果不断这样去涵养集义、居敬穷理的话,就能实现“心”“理”与“气”三者的有机统一。“事一差,心便愧;心一愧,气便馁;气一馁,道义便亏,此是一串事。只集义,便无此病。”(165) 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二) 理性本善、性分善恶

在“性”“理”“气”的关系问题上,胡居仁持“理、性本善”及“性受气禀物欲而善恶分”的观点。他用善恶做媒介,来沟通“性”“理”“气”三者。关于“理、性本善”,他说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继那天道便是善,成那善便是性,以此知性善无疑。”(166) “性即理也,故孟子言性善是也。”(167) “天道”即“天理”,它无不善。由“性即理也”,则“性”本善无疑。在天为“理”,在人为“性”,尽性可以知天。既然“理”无不善,“性”始本善,那恶又是从哪来的呢?胡居仁接着说:“性恶者,蔽于气也。气从何出?亦理之所为。故程子又曰:‘善恶皆天理,但人自不可流于恶。’又曰:‘不是善恶在性中相对而生。’既曰‘不可流于恶’,‘不是在性中相对而生’,则元初只是善也。”(168) “性”之恶在胡氏看来是由于“气禀物欲”的习染,光谈“性”之“本善”而闭口不谈“性”之后天为“恶”,是片面的、不完备的。“论性不论气不备,故程、张兼气质而言。自程子之说出,荀、杨、韩之说不辨而自明,故朱子以程子为密。”(169) 胡居仁走的是张载和程朱的线路,以“气”谈“性”,从而解决了“理”本善而在现实中出现“恶”的问题。

他继续说道:“天理有善而无恶,恶是过与不及上生出来;人性有善而无恶,恶是气禀物欲上生出来。‘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性如水之源,感动是水之流也。如源本清,流出来便有清浊,清者是不为沙尘所溷,浊者为所溷也。用力之道,当浚其源,澄其流。理无不善,所以发而为阴阳五行。以生人物者,气也,其交感错综益参差不齐,而清浊偏正于是焉分,而贤愚善恶出矣。虽有贤愚善恶之分,然本然之善,未尝不存乎其中。但贤者因其气之清而能明其理,有其善;愚者因其气之浊以蔽其理,而失其善,流于恶矣。故孟子言‘性善’,是就所生所禀之理而言;孔子言‘性相近’,指气禀而言;韩退之言‘性有三品’,是专就气禀而言;程子言‘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是兼理与气禀而言。如清者为水,而浊者亦为水,盖水之源本清,流出去便有清有浊;理之源本善,禀于人便有善有恶,故论性至周、程、张、朱始备。若荀子言‘性恶’,扬子‘性善恶混’,失之远矣。”(170) 在胡氏看来,“性、理本善”,“仁义礼智信”五性受到“气禀物欲”之熏染而有善有恶。这正像水之源流一样,源头本清,但流出去则有清有浊了。贤能之人能“因其气之清而能明其理,有其善”,而愚笨之人则“因其气之浊以蔽其理,而失其善”,其结果只能是流于恶了。从此出发,他对以往儒学史上各家“性”论学说加以品评,肯定孔、孟、韩、程、朱的观点,否定了荀、扬的“性”论观点,肯定程朱兼“气”论“性”之主张。

胡居仁还从“天地一理,万形一气”的角度论说了圣人禀受“天理”“天道”,以自然之“性”,本善之“心”仁民爱物,从而民安物阜的道理,体现了其在“性”“理”“气”关系问题上之理论特色。他说:“天地人物,分虽不同,同此一理;形虽不同,同此一气。故圣人所以真实恳恻以仁民爱物,乃其心之自然,非强而为之也。其所以民安物阜,而上下与天地同流者,亦其效之自然,非有一毫增益于性分之外也。民之所以仰瞻感化者,亦其心之自然而不容遏,非有强也。所以然者,理一,气一故也。”(171)

(三) 未发之前、须致中和

胡居仁承继“性与气皆当养”的说法,主张“理主气顺”。他说:“人之知识才能本于性,然亦不能不蔽于气,故性与气皆当养之以复初。”(172) “欲生于气,是气为主而灭乎理。须使理为主而气顺焉。”(173) 针对朱熹高足黄幹主张的“未发之前,气虽偏而理自正”的观点,胡氏也表达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他说道:“黄勉斋言,‘性虽为气质所杂,然其未发也,此心湛然,物欲不生,气虽偏而理自正’,以释子思‘未发之中’。又引朱子‘未发之前,气不用事’为证,窃恐误也。”(174) 胡居仁继续说:“夫偏浊之人,未发之前已失其中,故已发不能和,故子思教人致中和。先儒以存养为致中,省察为致和,不善之人亦有静时。然那时物欲固未动,然气已昏,心已偏倚,理已塞,本体已亏。故做未发以前工夫,须是主敬。子思言‘戒谨恐惧’,程子言‘庄整齐肃’,朱子言‘端庄静一’。”(175) 在胡氏看来,气禀偏浊之人,在“未发”之前就已经不“中”,在“已发”的状态下也就不能“和”了,这也是自然而然之事。黄幹的“未发之前,气虽偏理却正”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未发”之前,物欲固然“未动”,但那时的“气”已昏,“心”也偏倚不正,“理”自然就被遮蔽而不见了。黄幹之“气虽偏理却正”的主张是未明了“未发”状态中的存养致知工夫。看得出,胡居仁肯定了子思和程朱“未发”状态下的涵养集义工夫,认为只有做到“戒谨恐惧”“庄整齐肃”“端庄静一”,才能达到“致中和”的状态。

通过以上对胡居仁在理气心性诸问题上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在沿袭程朱在理气关系上的“理先气后”“理气不离”观点的同时,更加重视从整体上对“理”“气”“心”进行把握,“心存气清则理愈明,理明气清则心愈泰然矣”,三者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胡居仁认为三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第二,在论述“性理本善”“性受气禀物欲而分善分恶”上,继承了程朱“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观点,但似乎更为重视“气”在“理”“性”“心”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从“气禀物欲”出发,胡居仁更为关注“心”的存养,要使那“性”复归到本然纯善的原始状态中来。第三,在“未发”“已发”问题的论述上,胡居仁比程朱更为重视“未发”之前的“主敬存养”工夫,认为只有这样,“气”才能清明、“心”才能中正、“理”才能显明。胡氏反对那种认为“未发之前气虽偏理却正”的观点,对“未发”状态之前的涵养工夫予以高度重视,这是他区别于同时代儒者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我们就胡居仁的生平背景和所处时代特点来看的话,或许会更容易明白一些。我们知道,胡居仁顺应了明初中央集权统治空前加强的形势,始终高度重视持敬涵养工夫,并以程朱理学为依归,奋力圣贤之道,立志做一名醇儒。第四,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似乎更多地看到胡居仁论述“理”“性”和“心”的相互关系,对其论述“理气”和“心性”之间的关系则见得不多,这可能是由于“心”范畴始终被其师吴与弼所高度重视,论述也较完备,尤其注重“静”中工夫。理学“心学化”现象到了同门陈白沙那里得到进一步发扬,终于到明中王阳明而“大明”。胡居仁受到其师论“心”的影响是一个方面。但另一个方面,他早年就奋力圣贤之道,立志弘扬程朱之学,重视“心”的存养,把“性”涵养到本然纯善的状态而与“理”合一,并对妨碍“理”彰显的“心”之不同状态进行了周密分析。对于“情”,他罕有提及。在他眼中,凡是不利于人们“存理尽心”的环节和方面,他都是极力反对的。

(1) (明)胡居仁:《居业录》提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二〇,第七一四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页。

(2) 李承贵:《德性源流——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91—194页。

(3)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4页。

(4)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4页。

(5)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6页。

(6) (宋)程颢程颐:《答张闳中书》,《河南程氏文集》卷第九,《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第615页。

(7)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第148页。

(8)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第193页。

(9) (宋)朱熹:《理气上》,《朱子语类》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第1页。

(10)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75页。

(11) (宋)程颢、程颐:《论道篇》,《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一,《二程集》,第1170页。

(12) (宋)程颢、程颐:《伊川杂录》,《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二上,《二程集》,第290页。

(13) (宋)程颢、程颐:《师训》,《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二程集》,第118页。

(14) (宋)程颢、程颐:《入关语录》,《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二程集》,第162页。

(15) 张立文:《明理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3—281页。

(16)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8页。

(17)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89页。

(18)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第320页。

(19) (宋)程颢、程颐:《刘元承手编》,《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第204页。

(20) (宋)程颢、程颐:《易说·系辞》,《河南程氏经说》卷第一,《二程集》,第1029页。

(21)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第320—321页。

(22)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二上,《二程集》,第292页。

(23) (宋)朱熹:《性理二》,《朱子语类》卷五,第91页。

(24) (宋)朱熹:《性理二》,《朱子语类》卷五,第92—93页。

(25) 向世陵:《理气心性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6—277页。

(26) 向世陵:《理气心性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第277页。

(27) 向世陵:《理气心性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第283页。

(28) 史少博:《朱熹易学和理学的关系探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页。

(29) 史少博:《朱熹易学和理学的关系探赜》,第1页。

(30)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75页。

(31)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9页。

(32)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9页。

(33) 周振甫译注:《系辞上传》,《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第247页。

(34) 史少博:《朱熹易学和理学的关系探赜》,第9—12页。

(35) 史少博:《朱熹易学和理学的关系探赜》,第12页。

(36) 史少博:《朱熹易学和理学的关系探赜》,第13页。

(37) (宋)张载:《正蒙·太和篇第一》,《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7页。

(38) 史少博:《朱熹易学和理学的关系探赜》,第14页。

(39) 史少博:《朱熹易学和理学的关系探赜》,第23—24页。

(40) (宋)朱熹:《理气上》,《朱子语类》卷一,第1—2页。

(41) 史少博:《朱熹易学和理学的关系探赜》,第25页。

(42) 史少博:《朱熹易学和理学的关系探赜》,第25页。

(43)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5页。

(44)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18页。

(45)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18页。

(46)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87页。

(47)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5页。

(48)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87页。

(49) (明)胡居仁:《学问第二》,《居业录》卷二,第18—19页。

(50) 何晓明等注说:《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7页。

(51)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87页。

(52)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87页。

(53) (明)胡居仁:《学问第二》,《居业录》卷二,第22页。

(54) (明)胡居仁:《天地第六》,《居业录》卷六,第61—62页。

(55) (宋)张载:《正蒙·太和篇第一》,《张载集》,第7页。

(56) (宋)张载:《正蒙·太和篇第一》,《张载集》,第7页。

(57) (宋)张载:《正蒙·太和篇第一》,《张载集》,第8页。

(58) (明)胡居仁:《天地第六》,《居业录》卷六,第62页。

(59) (明)胡居仁:《天地第六》,《居业录》卷六,第62页。

(60) (明)胡居仁:《天地第六》,《居业录》卷六,第60页。

(61) (明)胡居仁:《天地第六》,《居业录》卷六,第61页。

(62) (明)胡居仁:《天地第六》,《居业录》卷六,第61—62页。

(63) 李书增等:《中国明代哲学》,第192页。

(64) (明)胡居仁:《天地第六》,《居业录》卷六,第62页。

(65) (明)胡居仁:《天地第六》,《居业录》卷六,第61页。

(66) (明)胡居仁:《天地第六》,《居业录》卷六,第64页。

(67) (明)胡居仁:《赠医士胡伯源》,《胡文敬集》,第34—35页。

(68) (明)胡居仁:《赠医士胡琳》,《胡文敬集》,第35页。

(69) (明)胡居仁:《赠医士胡伯源》,《胡文敬集》,第34页。

(70) (明)胡居仁:《赠医士胡琳》,《胡文敬集》,第35页。

(71)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4页。

(72)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4—5页。

(73)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5页。

(74) (宋)张载:《正蒙·诚明》,《张载集》,第22—23页。

(75) 杨立华:《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6—118页。

(76) (宋)程颢、程颐:《刘元承手编》,《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第204页。

(77) (宋)程颢、程颐:《论道篇》,《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一,《二程集》,第1183页。

(78)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第327页。

(79) (宋)朱熹:《性理二》,《朱子语类》卷五,第85—86页。

(80) (宋)朱熹:《性理二》,《朱子语类》卷五,第88—89页。

(81) 杨立华:《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第117页。

(82)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9页。

(83) (宋)朱熹:《性理二》,《朱子语类》卷五,第85页。

(84)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5页。(www.xing528.com)

(85)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74页。

(86)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6—7页。

(87)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7页。

(88) (明)胡居仁:《老佛第七》,《居业录》卷七,第71页。

(89) (明)胡居仁:《老佛第七》,《居业录》卷七,第71页。

(90)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6页。

(91)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6页。

(92)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6页。

(93)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第393页。

(94) (明)胡居仁:《学问第二》,《居业录》卷二,第12—13页。

(95) (明)胡居仁:《老佛第七》,《居业录》卷七,第67页。

(96) (明)胡居仁:《老佛第七》,《居业录》卷七,第68页。

(97) (明)胡居仁:《老佛第七》,《居业录》卷七,第70页。

(98) (宋)朱熹:《程子之书二》,《朱子语类》卷九十六,第2462—2463页。

(99) 陈荣捷:《宋明理学之概念与历史》,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年,第18页。

(100)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5页。

(101) 陈晓芬等译注:《阳货篇第十七》,《论语·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11年,第207页。

(102) 陈晓芬等译注:《中庸》第一章,《论语·大学·中庸》,第288页。

(103) 陈晓芬等译注:《中庸》第二十一章,《论语·大学·中庸》,第333页。

(104) 陈晓芬等译注:《中庸》第二十二章,《论语·大学·中庸》,第335页。

(105) 李承贵:《德性源流——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研究》,第64—68页。

(106)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8页。

(107)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89页。

(108)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第320页。

(109)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第320页。

(110) (宋)程颢、程颐:《刘元承手编》,《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第204页。

(111)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第321页。

(112)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二程集》,第10页。

(113)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7—8页。

(114)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89页。

(115) (宋)朱熹:《性理二》,《朱子语类》卷五,第82—83页。

(116)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89页。

(117) (宋)朱熹:《性理二》,《朱子语类》卷五,第82页。

(118) (宋)朱熹:《性理一》,《朱子语类》卷四,第56页。

(119)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第389—390页。

(120)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89页。

(121) (明)胡居仁:《佛老第七》,《居业录》卷七,第65页。

(122) (明)胡居仁:《佛老第七》,《居业录》卷七,第66—67页。

(123) (宋)程颢、程颐:《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第15页。

(124) (宋)程颢、程颐:《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第33页。

(125) (宋)朱熹:《性理二》,《朱子语类》卷五,第91页。

(126) (宋)朱熹:《性理三》,《朱子语类》卷六,第111页。

(127) (明)胡居仁:《圣贤第三》,《居业录》卷三,第28页。

(128)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9页。

(129)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9页。

(130)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9页。

(131) (明)胡居仁:《圣贤第三》,《居业录》卷三,第25页。

(132)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9页。

(133)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9页。

(134)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2页。

(135) (明)胡居仁:《圣贤第三》,《居业录》卷三,第25—26页。

(136) 李书增等:《中国明代哲学》,第194页。

(137) 李书增等:《中国明代哲学》,第158—159页。

(138) 李书增等:《中国明代哲学》,第191页。

(139)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2页。

(140)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9页。

(141) 李书增等:《中国明代哲学》,第193页。

(142) (宋)朱熹:《理气上》,《朱子语类》卷一,第1页。

(143) (宋)朱熹:《理气上》,《朱子语类》卷一,第2—3页。

(144)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2页。

(145)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100页。

(146) 李书增等:《中国明代哲学》,第193页。

(147)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87页。

(148) (明)胡居仁:《夜存子说》,《胡文敬集》,第45页。

(149) (宋)朱熹:《理气上》,《朱子语类》卷一,第2—3页。

(150)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9—100页。

(151) 杨柱才:《胡敬斋思想研究》,《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95页。

(152) (明)胡居仁:《夜存子说》,《胡文敬集》,第45页。

(153)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4页。

(154)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5页。

(155)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4页。

(156)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4页。

(157)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4页。

(158)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79页。

(159)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5页。

(160) 杨柱才:《胡敬斋思想研究》,《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96页。

(161)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5页。

(162)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79页。

(163)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5—6页。

(164)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3页。

(165)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87页。

(166)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8页。

(167)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89页。

(168)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98页。

(169)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89页。

(170)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7—8页。

(171)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9页。

(172)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10页。

(173) (明)胡居仁:《心性第一》,《居业录》卷一,第9页。

(174)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77页。

(175) (明)胡居仁:《经传第八》,《居业录》卷八,第7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