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对于鼓舞民众士气是必要的,这就是《黑暗骑士》最终给出的信息:只有谎言能够救赎我们。难怪,电影中唯一代表真理的人物吊诡地是小丑,是头号歹徒。他对哥谭市的恐怖袭击目的很清楚:只要蝙蝠侠摘掉面具,把他的真实身份公之于众,他们就收手;为了不让蝙蝠侠的身份泄露,为了保护他,登特告诉媒体他就是蝙蝠侠——另一个谎言。为了让小丑上当,戈登(Gordon)[20]设计了自己的(假)死——又一个谎言。(Žižek,2009b website)
齐泽克和小丑二人都“装疯卖傻”。对于传统社会立基之本的高贵谎言,这是其中犬儒主义意味的解毒剂。故而,《黑暗骑士》的高潮是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不同寻常的直白陈词。与之形成对照的是,齐泽克和小丑身上共有的那种滑稽怪诞气质,专门用来凸显高度理性化的守拙抱朴,社会正是凭借它而不去面对其结构性的客观真相。不论在现实中,还是虚构中,这些卧底都越出了舆论可接受的范围。不仅这二位,还有《黑暗骑士》结尾处的蝙蝠侠,他们的身份都是边缘化的,以这一身份为表达形式,他们争论的内容得以传达:为了避免直面其自身体系性的真理,社会需要主观的替罪羊——这就是它通过歪曲现实、强调主观暴力而掩饰了的主观暴力的对应物:客观暴力。齐泽克的媒介批评者们利用被构成的意识形态,沉湎于对齐泽克理论内容各种相似的曲解之中。他们也依靠构成性的意识形态,把齐泽克描述为一个弄臣,一个滑稽的虚无主义者。这就是错误地给齐泽克贴上后现代相对主义者标签的根源。他急于要扯掉社会高贵谎言潜在面具的当权派,通过嘲笑小丑的荒唐笑话来取代这种急迫。然而,尽管齐泽克这个小丑和蝙蝠侠电影中的小丑用的是同样的方法,齐泽克却始终致力于解读政治真相(以及清晰地认识说话者的地位与说出的内容之间的关系),这使他有别于电影中的小丑和他要揭示的政治体系二者的虚无主义。真正虚无主义的方法是,用制宪性意识形态实践,来把基本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简化为过于主观的、漫画式的消遣。
蝙蝠侠系列电影提出了严肃的意识形态问题,但仅仅是以一种典型的好莱坞方式提出这一点,好莱坞的拿手好戏就是为资本主义政治的梦游症创造条件——我们很清楚,银行家已经搞垮了这个体系,但即便如此……这些电影因而是神话性的反神话——在神话的伪装下,它们强化了日常资本主义讲求实效的犬儒主义。尽管开始有一些对于资本主义体系性的内在矛盾的描述,但最终这些资本主义结构性问题却沦为闹剧中善恶角色间的伪人类大战。这些角色以夸张的形式出现——一个蝙蝠人和一个患着精神病的马戏团小丑——这些有着足够的象征力量为影片蒙上一层凶兆的暗黑主题光晕。然而,最终,对系统整体的残暴的合法性思考被去崇高化,沦落为一个小丑的个人化形象,相应地,对于系统整体司法公正的观念又被崇高化,升华为一个蝙蝠侠意象的异化主体——一个甘愿为“更大的善”而承受诽谤中伤的个体形象。高贵谎言的虚伪在于,它把更大的善定义为维持一个系统的力量,而这一系统实际上却服务于少数人的利益。某一意识形态情境的实质需要藉由其呈现的形式来理解。为了把形式与内容分开,我们需要从理论的高度给它加括号。理论需要对抗的正是意识形态藉以运作的“实在性抽象”本身:例如,去弥补“镌刻于民主进程的具体现实中的权力和经济关系衍生的抽象事物”(Parallax:56)。
由于大众文化的真理“只是虚构”的,所以被主流意识形态加了括号,不予思考。《黑暗骑士》收尾时呼唤资本主义文化赖以维持的高贵谎言,这是对于事态的真正运作方式的格外直白清楚的承认。这种承认的重要性绝不能仅因为它出自一个虚构电影就被忽略。为了免去找到藏在眼皮底下的失窃的信或在一个战场上找一具尸体而大动干戈的麻烦,齐泽克的方法是比大众文化对待自己还要严肃。为了探讨抽象与实在、面具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齐泽克利用了笑话和取自大众传媒的那些明显乱开玩笑的例子。尽管杰克·尼科尔森和希斯·莱杰把小丑塑造为魔鬼,嗜暴力成性,而这只是资本主义的“各种创造性毁灭”的一个面相,齐泽克这个小丑却持有深刻而严肃的政治观点。虽然齐泽克始终幽默搞笑,但是他最终的政治看法绝不是轻佻的玩笑——转述警察局长詹姆斯·戈登(James Gordon)的话,可以说:“哥谭市配不上齐泽克这样的理论英雄……但它眼下正需要这样一个人。所以,我们要追捕他,因为他做得到。因为他不是我们的英雄……他是个口若悬河的守卫者,是个处处提防的密探……是灵魂暗夜的一个黑暗骑士。”
[1] 亚当·基尔希(Adam Kirsch)曾指责齐泽克是“西方最危险的哲学家”。《活在末世》(Living in the End Times)一书在封面的标题之下的署名行非常风趣地印上这句指责来做广告。
[2] 参见亚当·基尔希(AAdam Kirsch,2008)对《为失败的事业辩护》(In Defence of Lost Causes)的评论。
[3] 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奥地利编剧、导演,他执导的剧情片《钢琴教师》(The Piano Teacher)获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4] 蒂姆·伯顿(Tim Burton),美国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获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终生成就奖。代表作品有《剪刀手爱德华》《蝙蝠侠》等。
[5] 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英国导演、编剧、摄影师及制片人。凭《记忆碎片》获得第74届奥斯卡和第59届金球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多次获土星奖编剧奖及导演奖。代表作品有《黑暗骑士》《蝙蝠侠》等。
[6] 标题原文是“Welcome To The Just Deserts of The Real”,化自电影《黑客帝国》中的一句台词“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欢迎来到实在界的荒漠),“just deserts”是一个习语,指“受到应有的惩罚”。
[7] 大卫·林奇(David Lynch),美国编剧、导演、摄影师,当代美国非主流电影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我心狂野》《穆赫兰道》《蓝丝绒》等。
[8] 安·兰德(Ayn Rand,1905—1982),俄裔美国哲学家、小说家。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学运动,强调个人主义、理性的利己主义以及彻底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
[9]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k),奥地利作家,代表作品有《做情人的女人们》《钢琴教师》等,曾获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www.xing528.com)
[10] 《黑客帝国》(The Matrix,1999),由沃卓斯基兄弟执导,华纳兄弟公司1999年发行的动作片,讲述网络黑客抗拒矩阵控制的故事。该片把梦境般的虚幻世界与现实的冲突结合起来,大量使用了基督教、希腊神话、精神分析、计算机程序等领域的典故及符号。曾获2000年奥斯卡奖的四个奖项,并获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多项大奖及土星奖等多项大奖。2003年又推出《黑客帝国2》和《黑客帝国3》,形成系列影片。
[11] 这种关系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小说也能够预先描述一些社会性的创伤趋势。这一点可见于摩根·罗伯特森1898年的中篇小说《无意义,或泰坦的沉没》(Futility,Or The Wreck of the Titan)之中的预言,这成为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船的先兆。
[12]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1929—1968),美国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遭白人种族主义者枪击身亡。
[13] 孟菲斯市(Memphis),美国田纳西州城市名。
[14] 希斯·莱杰(Heath Ledger,1979—2008),澳大利亚影视演员,因出演《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小丑一角获2008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
[15] 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1937—),美国演员、导演、制片人、编剧,布朗大学艺术荣誉博士。曾获1976年第48届、1998年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及1984年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他在《蝙蝠侠》中饰演小丑这一角色。
[16] 布鲁斯·韦恩(Bruce Wayne),蝙蝠侠的前身。
[17]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英国画家。他的作品风格犀利,画面多为扭曲、变形和模糊的人物,充满暴力与噩梦般的气息。
[18] 稻草人(Scarecrow),《蝙蝠侠》影片中的反派,开发出“恐怖毒气”,好从心理上折磨对手,是蝙蝠侠的劲敌之一。
[19] 雷霄·奥古(R’as Al Ghul),《蝙蝠侠》影片中蝙蝠侠师傅达卡的原型,是蝙蝠侠最强大的对手。
[20] 戈登(James Gordon),《蝙蝠侠》影片中的警察局长,蝙蝠侠的患难之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