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关于教师研究的历史过程,人们从关注教师特质方面的研究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后来聚焦到教师知识方面的研究,都期待运用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来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认知心理学与质的研究典范和教师个体理论研究的兴起,对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师教学研究的批判和教学研究方法多样化的发展,有关教师研究已经逐步从教师外在行为转移到对教师内在思维和教师决策的研究上,教师知识的研究取向也从学者为探究教师应有的知识,转变为研究教师自身在实践中所建构的知识,即教师实践性知识。探究“教师应有的知识”秉持的是科学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主要基于“过程—结果”(process-product)的研究模式,探讨教师外在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绩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把复杂的教学与学习化约为简单的数字关系,寻求线性的因果律,以获得普世、客观、价值无涉的知识,追求对教学结果的有效预测与控制。此研究模式在追求教育走向科学化的道路上,回避了对教育实践复杂性的理解,产生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教育理论的有效性受到普遍质疑。而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关注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及教学情境,认识到了教师使用的知识与研究者生产的知识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知识的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等得到了认可,从而建立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从探究“教师应有的知识”转向“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启示着教师教育者应该理解教师是怎样习得知识的,而不仅是教师必须知道哪些知识;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是怎样运用知识的,而不仅是在去情境化的教学中讨论教师应该怎样运用知识;教师教育课程应该怎样利用实践的经验,而不仅是在理论上的推理与演绎;教师教育课程怎样定位教师原有的知识,使教师产生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学习。[1]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逐步认识到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陈向明指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有关研究表明,教师个体的生活经验、人格特质、教学经验等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有重要影响。许多研究者对在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在生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如张立新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是“教师生活史→教师自我→教师实践性知识”三者螺旋循环的过程。但是这些研究多针对在职教师,而很少涉及师范生。在师范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背离,师范生报怨理论无法指导他们的教育实践,要求师范教育课程更富“实践性”,以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过解决方案,但他们都指向了教师教育要走向实践,在实践中培养教师的实践智慧,或者说实践性知识,改变教师教育先理论再实践的线性模式。[3]教育部于2011年10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了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这突显了实践性知识对师范生培养的重要性。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关键课程,而我国目前的教育实习问题重重,亟待研究解决。因此,本研究把研究对象定位在师范生,探究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前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情况。(www.xing528.com)
本研究探讨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情况,不是针对师范生群体展开问卷调查,而是选取教育教学能力相对优秀的师范生个案进行跟踪研究,研究者亲临实践场景参与观察个案的教育教学,收集丰富的研究资料以提高研究的信度。此研究不是希望通过对个案的研究直接得出关于师范生的一般化的结论,而是试图理解关于个案资料的意义,并为其做出解释,寄希望于读者会从某个观点中发现价值,并系统地检验它们的效度和适用范围。如何建构起一个文本,以唤起读者联系自我与文本的一种意念,使得这个文本在还没有参加过教育实习的读者的意识和内心深处神秘地生长,或即使他们参加过了教育实习,也能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一丝心灵的感动,亦是研究者所努力追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