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治理方法

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治理方法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大学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看似属于一种学术人学术行为表层上的失范与违规,实则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学术人对自身学术责任伦理的一种无意识缺失或有意识僭越。学术责任伦理是已被现代社会关注、能够对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学术行为加以约束的内生性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准则。

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治理方法

本章阐述的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本质、表现以及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让我们愈发意识到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仅是造假、剽窃和抄袭,学术治理手段也绝非通过上面提及的手段来规制几个学术违规案例那样简单。学术不端行为远非一种学术行为上的越轨与失范,更是学术人对学术价值本质追求的亵渎和背离。换而言之,学术不端行为并不仅仅是学术人在学术行为与学术道德层面僭越了学术本真的价值与追求,而是学术人未能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遵循学术价值规范的责任伦理,即对学术人学术责任伦理的侵犯。据此,大学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看似属于一种学术人学术行为表层上的失范与违规,实则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学术人对自身学术责任伦理的一种无意识缺失或有意识僭越。学术责任伦理的失范与违规对大学学术文化的创新是一种侵蚀与毒害,扰乱了大学学术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角色是责任场域中最为重要的构成元素。责任场域是由各主体在各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职责所形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在这个关系网络中各主体应明确其职责与义务的范围,在限定的场域中遵守内在契约而存在、行事——创造差异、与众不同,进而维护一个卓尔不群的共同体。[47]学术场域中的学术共同体成员处在不同位置之间的关系网络交往之中,每一个位置都要受到它与其他位置关系的相互作用与影响,[48]学术场域内部也分为诸多子场域,每个学术子场域中的学术共同体成员都会创造出区别于其他子场域的独特“产品”,但这种创造是建立在清晰的责任体系与规则基础上的。正如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所强调的,每一个子场域都具有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而在分割场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一种真正质的飞跃。[49]这也是学术场域“制造”符号资本的规则,符号资本是布尔迪厄所指的符号暴力,符号资本使得学术行动者在场域博弈中取得的“战利品”套上了合法的外衣,当社会行动者[50]不假思索地接受和认同这些表象时,符号暴力也就顺理成章地剥夺了个体对真相的思考能力,形成了学术权威。学术场域中的学术权威形象的形成与维系是在学术行动者明晰学术角色中的责任要素基础之上,在学术权力与学术权利间寻找学术责任的平衡点。对于学术行动主体而言,履行学术角色责任的根本在于历练学术行为主体的心智,即形成学术行为主体的学术责任认同力、学术责任实现力和学术责任向心力三者间的网状互通网络。康德(Immanuel Kant)也曾指出,“人,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没有任何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件。”[51]责任是社会结构点上的凝聚力与承载力的集合,也是这个结点上的力量表征。某种意义上来讲,角色认同与责任认同是一致的,角色认同是对特定时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认同,认同这一社会关系,就意味着对社会赋予人的角色的认同,或者是既认同了这一社会关系,就得争取这一关系角色的社会认同。学术人在学术共同体场域交往中扮演的角色与其承担的学术责任是相符的。学术角色认同的过程是一个获得关系双方承认的过程,也是获得第三方即社会认可的过程。学术角色虽然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一个头衔,但其获得应以行为主体的心智为基础,没有足够的能力、德性和智慧,要争得一个社会角色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根治大学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这一毒瘤,需要唤醒学术行为主体即学术人的学术责任意识,还原韦伯所指的“为了科学而科学”学术的原生态价值,明晰学术不端行为责任的构成要件,科学有效地实施学术问责,划定学术秩序与学术自由边界。

学术责任伦理是已被现代社会关注、能够对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学术行为加以约束的内生性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准则。当学术共同体有着较为完善的学术责任伦理来约束,群体内的成员能够在学术职业伦理的框架下有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相反,学术职业群体会出现现实教育实践中衍生出诸多学术伦理失范现象。近年来,虽然我国在学术规范、学术伦理道德建设宏观政策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功利主义、工具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现代教育领域折射出精神层面低俗化、物质层面功利化以及文化层面庸俗化倾向,导致了有悖于学术伦理道德精神的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行为。乔伊·布莱恩特(Joy Bryant)挑换血液样本事件是生物医学领域典型的学术不端例证。以真理的获得为主要回报的学术原创已异化为以制造大量学术垃圾为荣的功利化学术价值取向,驱逐学术创新责任意识的精神觉醒。[52]责任和责任意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责任是人的本质,责任和责任意识亦是理性人的根本标志。作为在学术场域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人,学术责任心是促成他们形成学术责任认知角色与学术责任认同感的内在心理机制,也是连接学术人学术责任意识、身份角色认同以及学术责任认同的桥梁。同时,学术责任与问责是内生于学术本质中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学术契约,需要学术人在学术实践中积极践行、勇于承担。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曾说,责任不是别人给你强加的负担,而是你敢于挑战自我的积极选择。[53]因此,合理设定大学学术不端行为责任、实施有效问责理应成为治理大学场域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方式,有效规约学术人的学术不端行为,起到警醒与教育的作用。

【注释】

[1][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50.

[2]黄发玉.学术论——学术的文化哲学考察[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5:105.

[3][美]杰克·D.道格拉斯,[美]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M].张宁,朱欣民,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79.

[4][美]爱德华·希尔斯.学术秩序[M].李家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73.

[5][美]爱德华·希尔斯.学术秩序[M].李家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80、308.

[6][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9:29.

[7]王建华.知识规划与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5):1-11.

[8]罗志敏.从信仰到公共理性:学术伦理的权力逻辑[J].现代大学教育,2014(4):81-88,113.

[9]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27.

[10]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2.

[11]“科学的精神特质”具有四种制度性规范要求:“普遍主义,站在客观、公正、非个人的立场评价科学研究成果;公有主义,科学发现归功于科学共同体,而不属于单个个人;无私利性,科学家应秉持好奇心、冒险心、进取心和责任心投入科学研究中,排除个人功利性价值取向;以及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12]陈亮,陈恩伦.论学术责任伦理及其塑造[J].现代大学教育,2016(2):74-79.

[13][美]爱德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M].李家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14.

[14][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63.

[15][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66.

[16]王平.同行评议活动中的制度性越轨行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2(04):9-11.

[17]李文辉,蒋笑莉.研究生科研违纪主观成因分析及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36-38.

[18]江新华.学术何以失范——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2.

[19]两名同届硕士论文除“致谢”外高度雷同[EB/OL].(2016-04-07)[2016-04-14].http://news.163.com/16/0407/11/BK1V9H5300014AED.html#f=dlist.

[20]王锋.抄袭: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是违法行为[J].科研管理,1999,20(2):68-73.

[21]罗志敏.学术伦理规制——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新思路[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70.

[22]江新华.学术何以失范——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0.

[23]江水法,粱立明,沈谦芳.科技精神文明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202.

[24]内容来源于对高校某研究生的访谈,访谈时间是2016年3月11日。

[25][波]彼得·什托姆普卡.默顿学术思想评传[M].林聚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3.(www.xing528.com)

[26][波]彼得·什托姆普卡.默顿学术思想评传[M].林聚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8.

[27]吕东锋,吴萍.论学术不端行为的民事法律责任[J].广西社会科学,2014(5):92-97.

[28]王喜平.学者的类型与道德[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4(6):5-7.

[29]祝贺.韦伯的大学观——《以学术为业》研读[J].高校教育管理,2009,3(3):76-79.

[30]李楠.关于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9):18-20.

[31]北师大一教授3年骗领科研费70万被判刑11年[EB/OL](2014-12-20)[2016-11-12]http://news.xmnn.cn/a/gnxw/201412/t20141221_4258804.htm.

[32]科研经费贪污调查:找发票虚假报销套经费[EB/OL](2014-01-15)[2016-11-12]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115/11470423_0.shtml.

[33]湖南两教师伪造总署公文被处分[EB/OL](2012-04-11)[2016-11-12]http://zf.chuban.cc/df/201204/t20120411_104833.html.

[3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2016-09-05]http://education.news.cn/2015-01/19/c_1114051345.htm.

[35]余小北.论文也有“测谎仪”[EB/OL].(2009-06-27)[2016-03-07].http://www.nbweekly.com/Article/shtml.

[36]山东大学调查论文抄袭事件指导教师:我也很纳闷[EB/OL].(2016-01-26)[2016-03-07].http://finance.sina.com.cn/sf/news/2016-01-26/110618575.html.

[37]李师荀.山大论文抄袭,被抄者竟早有所知?[EB/OL].(2016-01-29)[2016-03-07]http://yuqing.cyol.com/content/2016-01/29/content_12133546.html.

[38]东北师大文学院两篇硕士论文高度雷同,系出同门仅相差一届[EB/OL].(2016-02-22)[2016-03-07].http://www.sxdaily.com.cn/n/2016/0222/c322-5823048-1.html.

[39]贺方.惩治学术不端要靠自治的力量[N].法制日报,2009-04-23(3).

[40]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那些职业失去操守最严重?[N].中国青年报,2009-04-28(5).

[41]孙绵涛.关于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的探讨——以中国1978年后教育体制改革政策内容的分析为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3):36-45.

[42]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6.

[43]学者高兆明认为,一个“善”的制度,不仅仅是形式、工具意义上的“善”,更是实质、内容意义上的“善”。一个有效力的制度是指制度具有合法性根据,并以合法明示的方式明确规定有约束力的行为规则要求。一个有实效的制度是指通过各种力量维护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事实上有约束作用,能够有效地规范与调节社会日常生活。引至: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4.

[44]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02-02-27)[2016-04-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5/200407/943.html

[45]复旦大学对王正敏院士学术不端行为调查报告:袒护包庇,大事化小[EB/OL].(2013-09-11)[2016-03-13]http://blog.si⁃na.com.cn/s/blog_aa3a73ae0101ewte.html.

[46]道德提醒能否减少学术不端行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6-17.

[47][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

[48]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2.

[49][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42.

[50]社会行动者这一词是布尔迪厄在场域中引用的。他认为,处身于场域中的个体并不构成实践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必须以行动者的面目出现才能与实践社会学的各种概念发生联系。本研究借用社会行动者这一词,想说明学术人不是学究派,而是能够对深嵌进我们对实践事实中的预设进行系统的学术批判,形成实践的学术逻辑,内化于概念、分析工具与经验的实践研究。

[51][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

[52]陈亮,陈恩伦.论学术责任伦理及其塑造[J].现代大学教育,2016(2):74-79.

[53][美]查尔斯·格罗.不要推卸责任[M].徐海华,编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