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播音发声训练过程中,如果说前面章节学习的音准、气稳、声实是打地基,是建房子,那么声音弹性就是着色,就是装潢,是对前面所有学习内容的总体消化与驾驭。
人的声音弹性是指声音对于人们变化着的思想感情的适应能力,或者说声音随着感情变化而出现的伸缩性、可变性。
声音弹性的特点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声音弹性首先以播音主持的稿件内容为依据。声音只是情感表达的形式,是手段。艺术语言的表达过程就是根据内容进行理解,产生具体的感受并外化成相应的声音形式的过程。例如,同样是新闻播音,时政新闻与社区新闻(尤其是“菜篮子”新闻),声音形式的表现有所不同,所运用的声音弹性也不一样;《春节联欢晚会》与《新闻会客厅》在内容上大相径庭,主持人声音弹性的运用也有较大的区别。
声音弹性所反映的声音变化体现在音强、音高、音长、音色这四个物理要素上。有声语言的运用是思想感情支配下声音形式产生变化的结果。节目内容不同、语言传播目的不同、语言环境不同,表达的方式、声音物理性的运用、弹性的实现都会有所不同。当然,还有户外、室内的区别,人数多少的区别等,也是影响声音弹性的因素。
声音弹性所反映的声音变化是通过对比呈现出来的,有高才有低,有实才有虚,有明才有暗,有慢才有快。表达者在表达过程中要根据稿件或节目内容,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节奏特点,较好地体现声音弹性的对比色彩。
声音弹性所反映的声音变化还体现在声音运用的丰富性上。声音的高低、强弱、明暗、虚实、快慢的变化并不是单一的。节目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外化稿件内容的声音形式也要随之多层次、多变化。例如,一直从事新闻播音的中央电视台主播康辉、欧阳夏丹、海霞等人,他们能把各种新闻、专题片在相对有限的“话声区”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准确地予以解读,其中声音弹性细腻、丰富的运用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声音弹性与发音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密切联系,每一个环节都对声音弹性产生重要影响。它是气息控制、口腔的静动态控制及用声状况综合运用的结果。
如果外力作用于一个没有弹性的物体,主观努力再积极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声音弹性就像一个“万花筒”,可以变换出多姿多彩的声音形式,但如果具备制作“万花筒”的技能,却没有良好的材料,“万花筒”也不能成形。例如,演奏人员水平高超,使用的乐器质量不好,同样演奏不出好的曲子;反之,物质条件很好,但是主观作用不科学,效果依然不佳。正像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一样,先天条件很好,但是用声时外力作用不恰当,也会造成声音受损或水平发挥不出来。因此,良好的声音弹性的获取仍需具备必要的主观条件。
这是获取声音弹性的基础。感情就像“万花筒”的颜色,也是变化声音色彩的内在依据。人的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感情的驱使,在情感的支配下人们通过活动反映自己复杂多变的情绪、情感,表达自己的态度。有声语言的表达是思想感情的外化,声音弹性的获取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有声语言传情达意的作用而进行的一种基础性训练。在前面每一节训练中都要求设计情境、调动情感,强调以情带声,正是为了以感情为依托,用有弹性的声音更好地传情达意。无色之花无以为花,何况“万花”。
这是获取声音弹性的动力。气息是“万花筒”的源动力,也是变化声音色彩的基础。没有气息,无从谈生命,更无从谈声音,正所谓以气托声。声音是在喉部、口腔、共鸣控制下变化的。
这是获取声音弹性的要素,是变化声音色彩的基本要求,也是“万花筒”变换的机制。情、声、气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制约,情以声和气为手段,气以情为依托,声以情和气为基础。气随情动,声随情变。如果将感情比作深井里的水(源),气息就是通电的水泵,那么声音就是水流了。水流的流量与流速取决于水泵的动力作用与深井的水质。
这是获取声音弹性的保证。漂亮的“万花筒”并不是仅有花色、转动力与机制就能实现的,花瓣的形状(吐字)、枝叶的线条(共鸣)、花儿的材质(喉部)等色、形、质、型及它们之间的空间感、立体感达到合理组合,在人的意识控制下,才能有“万花之美”。例如吸气时不能过满,呼气时不能太竭,咬字时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用声时音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声音位置不能太靠前也不能太靠后,喉部要相对放松与控制,等等。弹性是控制的必然,是柔韧的表现,也是发声者情感支配的结果。所以调动情感,用各种感觉器官体会与把握分寸,才能使“万花筒绽放绚烂的万花”。
“色彩”一词是从绘画学、色彩学中借用的概念。为了使内心活动形象化,以便于具体细微地体验声音形式的丰富变化,并非真的在感情上有“万花筒”式的红、黄、蓝、白等颜色。感情是心理学范畴对情绪、情感的总称。从医学角度来看,有喜、怒、忧、思、悲、惊、恐七情之分;从表达的角度划分,中国传媒大学张颂老师根据要求,把朗读的感情色彩分为五大类,即挚爱和憎恨类、悲哀和喜悦类、惊惧和欲求类、焦急和冷漠类、愤怒和疑惑类[1]。这些独特的情绪、情感体验,以人的不同态度为转移,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人的各种感情色彩在声音上的对等反应。比如:(www.xing528.com)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
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惧的感情——气提声凝,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黏。
声音像一个万花筒,也像一个调色板,根据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变换不同的声音形式。因此,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观察、体验、感受越深刻,情感的反应、判断就越细腻,声音色彩的变化也就越丰富,语言的表现力就越强。
人的情感世界是复杂的、多样的。以“喜、怒”为例,喜有欣喜、欢喜、大喜、狂喜甚至悲喜等;怒有愠怒、愤怒、大怒、暴怒甚至狂怒等。这些情绪、情感上的细微变化,使得言语、行为产生反应的同时,声音色彩也随之发生高与低、明与暗、虚与实、强与弱、刚与柔、厚与薄、快与慢等丰富的、细微的变化。声音色彩只有在感情色彩的作用下才有可能做到浓淡相宜,并呈现出它的可变性、层次性、对比性、丰富性。所以,提高“见文生情,情之所至,以情带声,声情并茂”[2]的用声能力,是播音发声训练的终极目标。
在声音弹性的训练阶段,与“播音创作基础”课程内容有衔接甚至交叉,因此在训练中有些技巧表述与“播音创作基础”课会有相容性。例如,进行片段训练,声音弹性的处理会依据情感的变化使得内容的层次与句子的起伏有相应的变化。从播音发声的角度理解,内容随情感变化,声音运用不同的元素,形成不同的声音色彩;从播音创作角度来理解,内容随情感变化,经过不同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处理,形成不同的句势和层次间语气的转换,表现出不同的节奏。总之,两者无论怎样表述,声音弹性的训练不仅仅是声音色彩的训练,更要根据作品内容传递情感和语意,并以此进行声音的弹性训练。
在学习中既要注意区分,又要学会融会贯通。例如此处表述“最突出语言目的的词字腹要拉开,声调时值要到位,气息要控制”,即声音弹性或强或弱、或明或暗、或实或虚,但音节的音长和气息控制及调值不能丢失。而在“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中是重音的选择与强调、语气句势的变化与处理。
又如,关于对节奏的认识。在《中国播音学》中对节奏的解释是:“在播音中,节奏应该是整个文本生发出来的、播音员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3]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节奏”的释义如下:“节奏(名词):①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节奏明快。②泛指均匀的、有规律的进程: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要有节奏地进行。”[4]
从以上概念表述可见,节奏是对全篇而言,就整体而论的。整体又可以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语言的个体则是句、词、字等不同的单元,正是它们表现出强弱、明暗、高低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了整篇作品的节奏,而声音弹性正是对单一字、词、句的表达训练。因此,它是节奏得以形成的基础,声音弹性训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在声音弹性训练中,如果将一个音节、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分别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特别训练,也就各有其内在的节奏。例如,一个音节的字头(声母、韵头)、字腹、字尾,此音素到彼音素的转换与衔接,每一个阶段的时长分配不一,强弱有别,就体现出音节的节奏;多音节词的轻重格式变化所产生的调值时长的区别,也体现了词的节奏;每一个句子与片段作为一个独立的、有规律的整体,其内在声音形式的高低、虚实、明暗等声音色彩的变化,语节与意群间的快慢把握,连词、语气词、助词等非关键词的轻读,在句子内声音与喉部的放松、紧凑处理及一带而过,都可以说是节奏的表现。“字”的节奏表现为吐字归音,“词”的节奏体现为轻重格式,“句子或片段”的节奏即反应在声音弹性的运用上。当然,如果针对整篇而言,句子的高低起伏体现为语势,节奏就是通过全篇的停连、重音、语气、语势等技巧表现出的整体基调而显现的。
因此,要想使自己的播音发声技巧达到目无全牛的纯熟程度,必须扎实训练,认真思考,融会贯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