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播音学的口腔动态控制及其影响

中国播音学的口腔动态控制及其影响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播音学将经过加工的艺术化的发音方法称之为口腔的动态控制。所谓口腔的动态控制即是普通话语音的吐字归音过程。吐字归音是在咬字方面运用的术语,是我国传统说唱艺术对吐字方法的概括,是咬字器官在良好的口腔静态控制环境下进行的一种规范的运动过程。但“拉开立起”并不是没有限度,口腔过开、动程过大会造成字音空、散、咧。

中国播音学的口腔动态控制及其影响

中国播音学将经过加工的艺术化的发音方法称之为口腔的动态控制。所谓口腔的动态控制即是普通话语音的吐字归音过程。吐字归音是在咬字方面运用的术语,是我国传统说唱艺术对吐字方法的概括,是咬字器官在良好的口腔静态控制环境下进行的一种规范的运动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根据汉语语音特点把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分成出字、立字、归音三个阶段,每个发音阶段对音素又有具体的要求,以取得准确、清晰、集中、饱满、圆润、流畅的效果。

虽然不是每个音节的字头、字腹、字尾结构都完整,但是在发音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唇舌及口腔的有机控制做出相对统一的处理,完整地表现出字、立字和归音,从听觉感受上使每一个音节都圆润如珠。具体要领把握如下:

出字是字音准确的关键,是指在吐字归音过程中对字头的处理。要求做到出字有力,叼住弹出。

字头,是声母与韵母介音(也称韵头、字颈)的总称。发音过程中声母与韵头的关系比较紧密,在“口腔与声母”一章已对声母的成阻、持阻和除阻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与训练,音节在准备发音成阻的瞬间,唇形是根据韵头的发音特点来进行字头的控制的。例如:ɡuɑnɡ与ɡɑnɡ同样是声母ɡ,由于“ɡuɑnɡ”有韵头“u”,所以在出字时唇形应是以合口呼吐字,而ɡɑnɡ由于没有韵头,所以出字时唇形是以开口呼吐字。

字头的处理影响整个字音的质量。所谓出字有力,叼住弹出,就是成阻时要尽量缩小声母的成阻部位,力量要集中,呈点状接触,避免唇舌松软无力造成成阻部位呈片状;持阻时成阻部位的肌肉要继续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气流积蓄于成阻部位准备冲击成声,唇舌成阻部位决不能懈怠;除阻是声母与韵头的发音过程,韵头的处理要注意与声母融为一体,要迅速、流畅,既要弹出有力,又要用巧劲儿,防止拙、噪、硬。因此,发音时唇舌的肌肉要有弹性,既不能蜻蜓点水,又需要点到为止。借行内惯用的生动比喻:就像老虎叼虎崽过山涧,重了,虎崽被老虎咬死了;轻了,虎崽掉下山涧了。

“零声母”在上一章也已经学习过,既然担任声母的作用,就要把握好出字时的发音力度,做到叼住弹出。零声母音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韵头、韵腹、韵尾的音节,这种音节在出字时,叼字的力度应体现在“附加”或变为另一个音素的那个元音上。例如:yuɑn音节的“y”,wɑn音节的“w”,yɑn音节的“y”。这些音节虽属零声母音节,但应视为有字头的音节,因为在实际发音中,韵头的元音已改变了原来的发音性质,变为带有辅音性质的半元音。所以,为了体现叼字,就必须充当声母的角色。还有一种是没有韵头的零声母音节,比如:ɑ、ɑn、ɑo、ou、e、en等音节,在发音时,韵腹的舌体力度,尤其是舌位的着力点,应比有韵头音节的力度大些。因为这种音节的舌位着力点大多处在舌面,起音时为强调字头力度,喉部应帮助起到叼字的作用,即在韵母前加一个喉塞音[ʔ]。实际发音过程是喉部微闭,随韵母音发出,气流冲出,喉部呈爆破状态,有点像咳嗽前喉部紧张的感觉,否则就会混淆音节与音节间的界限,导致语意不清,出现像“xīyánɡ(夕阳)”成“xiǎnɡ(想)”的二合一现象。

在播音主持工作时,话筒的使用往往距离较近,由于电波对声音质量有影响,叼字过轻、过重都会削减字音的清晰度,所以出字力度的掌握对一个人话筒前发音状态的驾驭至关重要。要做到叼不拙,弹不浑,轻不松,快有力。

立字是字音饱满、圆润、响亮的关键,是指吐字归音过程中对字腹的处理。要求做到字腹饱满,拉开立起。

字腹是一个音节在发音中口腔开度最大、泛音共鸣最丰富、声音最响亮、时值最长的发音阶段。发音时要在口腔的静态控制下,充分利用语音制造场的空间环境,根据前面一个音素(声母或韵头)的唇舌控制(除阻)状态,进行唇的圆展变化和舌位前后、上下的移动。由于充当韵腹的元音在发音时的口腔开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高元音的韵腹就要特别注意发音时尽量让后声腔打开。例如,元音i和ü承担字腹职责时,由于发音时舌面已接近上腭,口腔内空间很小,如果i和ü后还跟有字尾n或nɡ,那么,字腹i或ü结束后,舌体先放下来,再抬舌尖或舌根,即在i到nɡ的发音之间有一个瞬间微微下放的过程(前鼻音in也是如此),加大了口腔发音空间,这样字音就会更加清晰,既做到窄音宽发,又使音素之间过渡流畅,字腹相对饱满。

所谓立字并不是绝对的。在音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ɑ元音在担任韵腹时,由于发音时受前后音素的影响,ɑ的发音在不改变性质的前提下产生音位变体。前ɑ只在舌体前部用力,后ɑ除了舌体后部用力外,为了做到后音前发,舌前部也不能放松(尤其对于初学者),所以ɑ的口腔开度就要随之变化。例如yɑn和wɑnɡ等。另外,要根据所处的位置,做到相对的“宽音窄发”,例如ɑo、ɑnɡ等后ɑ发音时,就要注意在保证舌位动程到位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口腔的开度,不能太大,并做到后音前发。

立字切忌为了音素过度清晰,在发音中出现一个音和另一个音的生硬相加。各音素间的变化应不露痕迹,呈现逐渐变化的过程,体现出流畅、柔和、有滑动感的特点。不论充当韵腹的元音其舌位高与低,都要尽量拉大舌体活动的过程。但“拉开立起”并不是没有限度,口腔过开、动程过大会造成字音空、散、咧。所以,为确保韵腹的响亮、饱满,就要立不撑,拉不咧,开有度,圆如珠。

归音是对字尾的处理,也是保证字音圆润完整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步骤。要求做到尾音轻短,弱收到位。

弱收是相对强收而言的。要使字音圆润,在字音结束时音量应相对渐小,音强渐弱,发音有结束感。无论元音ɑ、o、e、i、u、ü,还是辅音n、nɡ,实际发音并不像充当元音或单发时那样完整、响亮,只需点到即可。如果为了追求完整而拖长发音时间,就会造成每个音节不是归得过重、过死,就是拖个小尾巴,使字音达不到圆润的效果。到位指的是唇舌的动作过程完整。虽然归音时音量随着字腹到字尾的过渡由大变小,由强变弱,但不能因为音量的变化而放松唇舌的归音力度,即声音不结束,唇舌不能松动。

比如,ɑi字尾归音由ɑ到i,音量由大到小,舌体力度应保持相对不变,归到i的舌体力度虽然不像元音那样紧张并完全闭合,但舌体动作应该趋向鲜明。有些前鼻音在发音中舌尖归音由于受到后一个音节舌根声母音的影响,舌尖归音并没有到位。比如,“勤恳(qínkěn)”一词,如果慢速发音,每一个音节归音时舌尖还可以抵到上齿龈,但如果放在正常语速中,由于速度快,舌尖就不一定能抵到位了。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因为舌尖抵不到上齿龈,干脆舌尖就不动了,舌尖仍必须有一个趋向性的动作,保持一定上翘的力度,否则就成半个字了。后鼻音nɡ在归音时,要注意声音位置的统一性,舌根应尽量向上前方抬,做到后音前发。

由于字尾发音状态正处在下降的阶段,尤其是没有韵尾的音节,更要注意防止唇舌松懈,归音时与出字时没有声母或韵头的发音一样,在韵腹结束前喉头肌肉微紧,附加一个喉塞音[ʔ],即可起到归音的作用,比如wɑ、iɑ、ie、üe、uo、bo等音节。同时,还应有唇舌的配合,从听觉上表现出完整的归音。

因为音节的韵尾音素多为高元音,开口度小,加之又处于一个弱化的位置,所以生活中大多数人发音时舌体运动并不积极,甚至用元音鼻化归音。有这样发音习惯的人很普遍,但作为播音员、主持人要克服这个问题,归音时做到声音弱,唇舌控,走向清,收不拖。

以上对音节内音素与音素的阶段性发音控制进行了详细讲解,那么,怎样贯彻吐字归音准确、清晰、集中、饱满、圆润、流畅的总体要求呢?首先要在提高发音发声要领的认识上,在理解个体训练与整体驾驭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深刻领悟吐字归音过程中“方与圆”的相对关系,这对于稳定口腔的静态控制,理性把控发音中唇舌的分阶段动态调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我们将一个音素准确的发音位置或舌位(着力点)称为“方”,那么,音素与音素之间的过渡就可称之为“圆”;如果我们将一个音节的吐字归音过程称为“方”,那么,音节与音节之间的过渡就可称之为“圆”。也就是说,“圆”必须在“方”的前提下获得,没有“方”,就不可能有“圆”。“方”就是规矩、标准,就是“理”。例如音节dei,d的发音位置必须在上齿龈,e的舌位(着力点)在后半高,i的舌位必须归到舌体前部。而如果按照这样的发音要领进行发音,虽然能做到饱满,但是不会圆润。因为e受i的影响,会产生音位变体,即舌的着力点需要前移,并且要在e音素到i音素的过渡中进行很好的控制。“圆”就是自然、流畅,就是“情”。通俗地讲,“方”和“圆”就像教室里的地砖与地面,正是一块块方正地板的无缝对接,才显得地面整齐、平滑。

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不偏不倚,中正,无过不及。中者乃天下之正道。“庸”不易谓之庸,不偏离正常,意指个人修养、处世方式。《罗辑思维》的罗振宇说:“原则,是主观世界的事情。而中庸,则是另一个世界的事,就是实践世界。很多人就是因为搞不清这两个世界的区别,不仅误解了‘中庸之道’,而且也容易成为一个失败者。……读书听课,仅仅是丰满我们的主观世界,而‘感知觉’训练,也就是学点具体手艺,是时时刻刻实践中庸之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真实世界的关系。”西方名言也说:“一个人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这和“中庸”是同一个意思。

播音发声的学习过程也体现了“中庸”之控制。例如,在训练中,怎样控制口腔的后部开度与前部力度的关系,怎样把握唇部与舌体之间的关系,将音、声统一于口腔前部并透出口外。不仅合口呼、撮口呼发音时双唇肌肉要集中在唇的中央三分之一处,开口呼和齐齿呼也应该有一定的控制,要唇齿相依。对于发音的主要器官舌要求更为严格,需要将力度集中于舌的中纵线。尤其对辅音发音位置和元音舌位(着力点)在舌后部的音素来说,更要强调其重要性。武志红说,真正好的知识就是穿过我们身体的知识。怎样将和我们主观世界不一致的东西,放到自己的身体里自我破碎,然后重建自我,促进成长,是每一位初学者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努力做到“中庸”,争取达到圆融。

结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多年的教学实践,将吐字归音的三阶段总结为以下要领,以期在“方”的要求下,追求“中”的过程,达到“圆”的效果。

出字要做到:气息饱满 部位准精 叼住弹出 力度适中

      圆唇扁发 扁唇圆发 短暂敏捷 自如音清(www.xing528.com)

立字要做到:气息均匀 音长音响 拉开立起 过渡流畅

      窄韵宽发 宽韵窄发 前音后发 后音前发

      舌行远程 唇走近路 承上启下 圆润滑动

归音要做到:尾音轻短 完整自然 避免生硬 顺势弱停

      归音到位 送气到家 干净利落 趋向鲜明

这亦可称为“吐字归音歌”。虽然强调的是分音素逐步把握的渐进过程,但更要有见字现义和气息与声音控制下的整体驾驭意识。“歌”内很多既形象又抽象的表述,要经过视觉、听觉判断与动觉调整,才能很好地体现字正腔圆、自然圆融、声束集中、声位明确的效果。

吐字、立字、归音三个阶段的有机联系和相对独立的发音状态,就像一个两头尖中间胖的“枣核”。充分把握吐字和归音的发音要领,就是体现枣核的两个尖儿,而立字体现的则是“枣核”的中间部位。

在播音发声训练过程中,单音节字词的训练,要求字字如“核”,这是规范发音的必经阶段。应当注意的是,发音中不能为了体现“枣核”形而把音节读成各音素的生硬相加,例如:“ɡ-u-ɑ-nɡ”。当然,语音面貌有限的人在最初的学习阶段需要了解每个音节的音素拼合关系,明确舌位及唇的动程,唇舌的变化也可以适当进行必要的分解把握,不过一定要正确处理个体分解训练与整体把握的关系,要清楚音素间的拼合关系是逐渐过渡的。没有声母的零声母音节和没有韵尾的后响复韵母音节,在发音中也应遵循吐字归音的要领,完整体现出“枣核”形来(如图6-2)。句子内每一个音节,就如同一个个紧密相连的“枣核”,颗粒饱满,首尾无间(如图6-3)。

图6-2 吐字归音

图6-3 动觉感受正例

“枣核”形的大小在句子中也是有变化的。例如巴金《海上日出》里的一句话:“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由于语言目的传递及约定俗成的词的轻重格式的关系,这句话里的“知”“太”“升”在表达中“枣核”就比“道”“阳”“起”“来”“了”等音节的“枣核”要大、要饱满。一般情况下,语气词、连词、助词、介词等轻声词,还有在句子里不作为关键词出现的音节,发音时“枣核”都相对较小。但是不论大小,“枣核”的形状一定不能变,也就是舌位动程必须要到位。如果吐字归音的唇舌及口腔静、动觉控制不能体现在每一个环节,就会导致如图6-4一样的问题。因此,“轻读词”反而比突出语言目的的“关键词”更加考验吐字归音时对舌位动程与速度的把握、唇舌力度与声带松紧的协调控制(如图6-5)。

图6-4 动觉感受反例

图6-5 句子中的动觉感受

动觉过程产生“枣核”形,听觉过程才能表现为“珍珠”形。怎样认识、处理和把握“枣核”形与“珍珠”形的关系呢?在吐字归音初期阶段要做到“闭音开发”,借以强调口腔开度,先放后收;在稿件训练阶段再注意“开音闭发”,以避免过犹不及。把握口腔的开和闭,要因人而异,因字而异,因字腹元音的口腔开度而异,因句子内语言目的传递时词所处的位置而定。每一个音节都要在听觉上感到字如珠玑,不能因为“位置”不重要,或者自身元音口腔开度小,而丢掉了拉开字腹的过程。所以,对“枣核”和“珍珠”的理解要灵活,要服从内容的需要,要把握好初期个体训练和后期应用时的整体关系,避免一成不变的字化、词化的僵化现象。例如e音,作为助词的“得”显然不像动词“得到”的“得”有声调、有时长,但依然要打开后磨牙,字腹要拉开立起,这样才会在发音过程中体现“字圆玉润”,语流中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艺术效果(如图6-6)。

图6-6 听觉感受

总之,在发音中辅音发音位置和元音舌位(着力点)与声音位置要协调统一,气息和口腔的静、动态控制要有度,吐字归音的综合感觉表现为“拢、弹、滑、挂、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