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呼和吸的时间差别不太大,基本上吸多少时间就呼多少时间,吸比呼稍短一些。但在播音主持中,不论从稿件内容出发,还是从听觉审美要求来看,都应该采用快吸慢呼的方法,并在呼气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吸气状态,以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
气息控制是指呼吸过程中,两大呼吸肌肉群的拮抗过程。播音主持即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在呼气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的相互对抗中进行创作。吸气时,打开呼吸通道,两肋向外扩张,膈肌下降,气息自然从口鼻进入,腰间裤带感觉渐紧,腹部肌肉要有一定的紧张度。呼气时,两肋、膈肌逐渐回缩,小腹继续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不要完全放松,直至膈肌和两肋恢复自然状态。下面分步了解吸气和呼气及换气的控制要领。
呼吸的运用方式主要由吸气的方式来决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作为播音主持的用气方法,吸气要领的掌握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对于初学者来说,两肩放松在发声用气前尤为重要。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控制部位在腰腹部,上胸应该保持相对放松的状态。如果两肩上提或使劲儿,就不利于膈肌下降、气息下沉,正确的呼吸必然受到阻碍,进行视频播音主持时也会“有碍观瞻”,并且位于肩部附近的喉部也会受到挤压,从而影响发声。
在两肩放松的情况下,从容地打开胸腔两侧下肋,使吸气肌肉群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为肺部扩张提供空间,保证气量的增加。根据高气压会向低气压流动的原理,当用气者放松身心,保持呼吸通道畅通,打开两肋,体腔内气压小于体外气压时,气息自然就会从打开的口鼻进入体内完成吸气。因此说“兴奋从容两肋开,不觉呼吸气自来”(如图4-3)。但是要注意,不能为了从触觉上寻找腰腹胀开的感觉,而憋着气、鼓起腰造成假吸气。
图4-3 吸气
因为膈肌、吸气肌肉群的下降和收缩,使肺这个“驿站”的空间变大,“过客”气流聚集量相对增加。而增加肺部进气量并不是吸得越满越好,要在已经吸好气的情况下留有余地。如果吸气过满,气息容易僵滞,不便使用。肺部进气有些像给自行车打气一样,过少,“骑起来不出路”;过满,轮胎易爆,骑起来易颠簸。因此,气息的多少要根据“容纳量”和“活动目的”来调节。在播音主持中,情感的变化和意群的长短就是进气量的“度量衡”。
膈肌是吸气肌,它的活动应该在快吸慢呼的播音发声呼吸法的要求下,做到迅速、灵活。膈肌在活动时与肺部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触觉感受腰部的打开幅度来判断膈肌的下降程度。这里的“意识”调整是一个既形象又抽象的控制方法,在两肋横向打开的同时体会气息的下行感,即膈肌的下降感。膈肌下降,进气量才有可能增大,也才有可能保证充分的用气(如图4-3)。
腹肌是呼气过程中的控制肌,腹壁“站定”是指随气息在吸进的同时,腹部肌肉要有一定的紧张度,保持相对“警惕”的控制状态,不能有明显凸起,以防造成腹式呼吸;但也不能回缩,以免阻碍膈肌下降影响气量,造成气息上提现象。要随时处于一个准备呼气的状态,待到用声呼气时发挥它重要的“牵制”作用,即“拽住”膈肌,使膈肌保持较慢的速度上升回收,这样才能使气息在“呼”的过程中控制相对持久。
以上五步动作在实际用气过程中是同步进行的。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对用气前的身心放松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兴奋从容两肋开,不觉吸气气自来”,此处“兴奋”就是一种积极的状态,而并非不顾及稿件内容的“喜滋滋”。
如果说吸气要注意吸的位置,那么,呼气则要注意呼的时间。我们发音用声就是在呼气的过程中进行的,这个过程的控制状态决定了发音用声的最终效果。在播音发声的用气过程中掌握呼气要领,做到稳劲、持久、自如,是用气的关键所在。
呼气的过程实际上是气息控制的过程,当吸气完成后,进行呼气时,在意念上仍要保持吸气的状态,也就是呼气肌肉群在进行收缩工作时,吸气肌肉群不能完全处于放松状态,仍要保持一定的工作状态,使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形成一种对抗(以吸调呼)。其实,呼气的稳定状态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控制,就是靠吸气肌肉群的收缩力与张力的调节来完成的。由于膈肌只承担吸气的任务,而腹肌是随意肌,收缩、张开可任意调节,以此来控制膈肌的过速回弹,所以在呼的过程中小腹“被拉住”的感觉尤为重要。所谓“丹田气”,并不是指气真正吸到丹田(腹部脐下二指),而是丹田部位的肌肉形成控制力,以达到控制气流速度的目的。正所谓:呼气要保持吸气的状态(如图4-4)。
(www.xing528.com)
图4-4 呼气
如前所述,播讲者只要进入工作环境,就要调动积极的播讲愿望。即便在训练中,也要具备基本的训练状态,无论是发声用气还是无声练气,训练内容无论是热情赞扬、沉郁顿挫,还是温婉舒缓、客观从容,都要有饱满的“精气神儿”,有控制地调动气息,才能在此基础根据内容的情感基调驾驭声音形式。
发声是在情感调动的基础上进行的,气息运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在呼气的训练中不能忘记情感的调动。人常说“气乃情所至”,“声为情所言”。只有做到“情、气为本”,才能有“语流为貌”。未有曲调先有情,既是对表达前状态的提示,更是对情感基调把握的要求。气息控制的关键是情感的运动,用气发声要使感情运动起来,要有感而发。没有感情的变化,气息的控制必然是单调、僵硬的,势必影响声音色彩的变化,也就表现不出语言目的,更谈不上传情达意了。
呼气的控制目的是为了发声的需要,所以在训练呼气控制时,一定要注意结合用声来进行。刚开始学习用气,为了不顾此失彼,可先在无声的状态下集中精力练习气息。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要尽快结合发声来进行,使气、声同步,做到“气脉为本,声音为貌”。
另外,气息的控制与喉部控制、口腔控制、唇舌力度控制等不无关系,喉、口腔、唇舌不仅是发音器官,同时对气息的控制也起着“阀门”的作用。
总之,如果说唇舌是表达的载体,声音是表达的形式,情感是表达的关键,那么状态则是表达的前提,气息是表达的基础。
换气是满足生理需要所必须进行的规律性运动,同时也是表达过程中区别语意的表现手段之一,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之一,是表情的方法之一。那么,怎样在符合生理需要的前提下,让换气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呢?
乍听起来句首换气太容易了,不就是一句话准备开始时换气吗?但是在表达中,由于句与句之间的间隙较小,初学者往往在前一句话的最后一个音节刚结束,甚至余音还没结束时,就开始换气,这种习惯从听觉上给人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正确的方法应该在前一句末尾一个音节读完时气息(唇舌及口腔)稍作保持,等到下一句开始时再换气,不论语速多快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受众不会因为传播者换气(声)而影响收听效果。播音主持表达中讲的“快而不乱”也与此有关,这需要学习者用心体会与把握。
采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是为保证足够的气量以适应语句的贯穿、语言的连贯和传情达意的需要。初学者在开始练习时,正确的呼吸方式比较容易掌握,但是一结合发声,尤其是一结合表达,在进行换气时就容易出现换气不到位或不正确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无意识换气和不敢大胆换气。换气一定要吸到肺底,不能浅吸,否则会因为吸气过少(或不正确)而造成下一句气息不够,以致频繁换气,形成不良循环。即便在不割裂语意的时候换气(抢气、偷气等),用气量虽少也应该到位,不能因为吸得少就使用错误的呼吸方法,比如提肩。
前面谈过换气要和发声表达结合起来,除非角色需要。播音主持时要把握换气后呼气和发声同步,表达中做到以气托声。初学者要把握好“呼气时保持吸气状态”的分寸,防止“过犹不及”;还要防止“为换气而换气”的现象,即换气时口腔及呼吸通道虽没有打开但保持准备发声(吸气)的状态,气换好后才准备发声,这样的时间差就造成了表达中的断层,气息也不能很好保持。不过,为了体会呼气时保持吸气的状态,可以尝试吸好气后腰腹先不要回收,仔细体会在发声时腰腹肌肉(呼气肌肉群)的控制感。
换气通常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上面提到的因语意需要和生理需要的正常换气,这种换气时间较长,且较从容。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语意的需要导致句子较长,超出了生理的驾驭能力,必须在句子中间的某一处换气,我们叫“补气”或“偷气”,即要不露换气痕迹,不能割裂语意而无声地进行,也就是音断、气断意不断。在准备补气时,保持住发声的气息控制状态,根据前面讲到的气压差原理,两肋迅速向外扩张,在呼吸肌肉群(腰腹)松紧的刹那间变化(偷气、抢气)后,气息自然流入完成换气。要体会胸廓在瞬间补气时的“橡皮球”感,做到“停而不断”,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换气无声是由播音主持语言的特点决定的,播音主持语言不像角色化的语言,在语言环境的需要下,角色化的语言必须采用出声换气来表现人物情感。播音主持表达换气不应该出声,补气时喉部、口腔及上下呼吸通道要保持打开的状态,避免声带等器官形成阻碍,出现进气有声的现象,避免话筒前的噪音干扰听觉,破坏表达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