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初期,菲律宾政府对华校教育采取放任的态度,但要求改变华校以华文课程为主的情况,在菲律宾中小学校全部开设英文、菲文课程,至于华文课程内容,华、英文课程的上课时间,华校可自由处理。为限制华文教育的发展,菲律宾政府于1967年宣布停止批准成立新的华文学校。继而,马科斯于1973年公布有关菲律宾境内外侨学校“菲化”的第176号总统命令书。根据此法令书,菲律宾教育部执行《1973年宪法》有关规定,决定取消台湾当局所设置的中国语言、文化、公民、历史、地理和文学的教学,代之以菲律宾公私立学校的通用课程,华语只能作为选修的外国语讲授。第176号总统命令书公布后,绝大多数华文学校于1976年实现“菲化”,华文学校主要教授英文、菲文课程,中文课程每天以100分钟为限,从幼儿园到大学皆然[29]。华文教育的式微使得年轻一代菲律宾华人中能流利熟练使用华语的越来越少,严重压缩了华文报的生存空间。到如今,土生土长的菲律宾华人青年一代已经基本上不再具备阅读华文报纸的能力,华文报的读者群局限于新移民和老一辈华人。
麦克贝思1969年调查的结果显示,菲律宾华人在家使用的语言中,讲华菲混合语者占36.9%,讲华语者仅占44%。洪玉华1989年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家只讲华语者占10.5%,讲混合语的占77.94%,只讲英语或他加禄语者占11.29%[30]。这表明越来越多的菲律宾华人在家庭中更倾向于使用菲律宾语。而笔者的调查对象多是第一代移民,他们在家庭语言上还大量使用华语,如表5.6所示,讲闽南话和普通话的比例远远高于讲菲律宾语和英语的比例(由于有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两个以上的选项,因此总百分比超过100%)。
表5.6 菲律宾华人的家庭语言使用情况
(www.xing528.com)
正是因为新移民在文化适应上以“整合”为主,他们一方面还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积极适应菲律宾本土文化。语言方面,所有华人都积极学习他加禄语,虽然一般只能达到日常会话水平,阅读报纸存在困难,这样,新移民就成为《世界日报》等华文报的生存空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代、第三代华人终将逐渐取代第一代华人,能熟练使用华语的菲律宾华人越来越少,《世界日报》等华文报必然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所幸,正如陈社长所言,现在菲律宾《世界日报》主要读者群的平均年龄约40岁,就算没有新的读者加入,现有的读者也至少还会看30年《世界日报》。另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30年间约有20万中国新移民到达菲律宾,这一移民潮还没有看到终止的迹象,他们也成为《世界日报》等华文报的潜在读者。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日益取得成就以及中国与海外华人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华文的使用价值日渐提高,菲律宾当局也认识到华文的重要性,逐步放宽了对华文教育的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菲律宾的华文教育逐步走出低谷。1994年7月,菲律宾教育部表示,华语将列入菲律宾学校课程,还同意华校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聘请教师,推动了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
正如《世界日报》总编侯培水先生所言:“华文媒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读者,而读者是靠华文学校培养出来的,只要华文学校继续存在,通过各方的努力,慢慢走出谷底,提高华文水准,逐渐恢复到过去的辉煌时期,那么华文媒体的市场就能逐渐扩大。只有华文学校教育水准提高了,培养一大批既能阅读华文读物又能书写华文的学生,他们热爱中华文化,重视华文的作用,既是读者,也是华文媒体的生力军,这样,华文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就有了保障。华文学校和华文媒体的关系密切,从某个程度来说,两者是互为依存的,一方壮大了,另一方的日子就会好过。”[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