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菲律宾《世界日报》研究:媒介使用心理视角的分析

菲律宾《世界日报》研究:媒介使用心理视角的分析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公式表示,受众在选择使用大众媒介的时候是对“回报”有所期待和有所判断的,这是后来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分类,通过访谈记录,归纳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类型,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菲律宾《世界日报》研究:媒介使用心理视角的分析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触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动机。以往的传播研究大多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就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认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受众是被动的。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在此之前,心理学家们——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说明观看媒体上的暴力内容和接下来的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过于注重无意图的负面效果,与此同时,媒体使用的积极效果却没有人研究。”[32]

最早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可以追溯到1937年赫塔·赫佐格(Herta Herzog)做的“广播对听众的生活来说意味着什么”的大型研究项目,该研究于1944年发表了《我们对日间广播连续剧听众真正知道什么?》的研究成果。赫塔·赫佐格将收听日间广播连续剧的女性的动机总结为三种主要类型:第一,感情释放、心理补偿:听众因为剧中角色的“艰难”和“更惨”的境况而获得一种心理优越感,补偿听众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和遗憾,在对比中获得心理满足;第二,愿望、幸福的想象:听众因为剧中的“幸福”“美好”而产生幻想,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第三,获得解决问题的实用方法和建议[33]。这项对广播听众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探索和揭示了受众使用媒介的心理动机,开拓了效果研究的新视角,带动了受众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兴起。

威尔伯·施拉姆在《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个体对大众传播节目的选择。他提出了选择的或然率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程度/费力的程度。其中,报偿的程度是指传播内容满足受传者实际需要的程度,费力的程度是指受传者选择某一传播媒介接受信息时所付出代价的大小[34]。这一公式表示,受众在选择使用大众媒介的时候是对“回报”有所期待和有所判断的,这是后来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使用与满足的传统研究主要致力于人们使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介的动机分类研究。比较重要的调查和发现有:

1949年,在《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中,贝雷尔森以1945年6月30日纽约八大报纸的发送员大罢工为背景调查,总结读者阅报的动机。他发现,一份日报对它的读者来说可能具有的用途是:获得外界消息的来源——没有报纸就失去了了解外部变化的耳目;日常生活的工具——例如看不到广播节目表,看不到天气交通、购物等消息,生活和行动增添了许多不便;休憩的手段——从读报中获得安静和休息;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经常披露从报纸上读来的新闻或新知识,可以获得周围人的尊敬;社交的手段——读报可以提供丰富的话题,活跃社交生活;读报本身的目的化——每天读报已经成为习惯性行为,读不到报纸便缺乏生活的充实感[35]

1958年至1960年,威尔伯·施拉姆、J·莱尔和E·帕克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十个社区内调查研究不同的儿童使用电视的情形。调查报告《儿童生活中的电视》指出,儿童看电视最重要的因素是娱乐解闷、满足幻想。儿童通常不为资讯的理由看电视,却在接受娱乐的时候连带性地学习,获得一些指导,看电视在青少年生活中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36]。(www.xing528.com)

1972年,麦奎尔等人调查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青年冒险电视剧等六种英国广播和电视节目,归纳了四种满足的基本类型:娱乐解闷(逃避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释放情感),个人关系(谈话中信息的社会效用,用媒介替代同伴),自我认同或个人心理(加强价值观,自我了解,了解现实),环境监测(了解能够帮助个人或影响个人的信息)。

1973年,卡茨、格里维奇和赫斯从关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及心理功能的文献上选出35种需求,并把它们分为五大类:认知的需要(获得信息、知识和理解),情感的需要(情绪的、愉悦的或美感的体验),个人整合的需要(加强可信度、信心、稳固性和身份地位),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触),舒解压力的需要(逃避和转移注意力)[37]

1974年,美国学者卡茨(Elihu Katz)、布鲁姆勒(Blumler)、格里维奇(Michael Gurevitch)的经典论文《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总结了当时使用与满足领域所做的研究。他们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指的是:需求的社会和心理起源;人们的需要;需求产生的期望;期望指向的大众传播媒介或其他来源;这些来源引向对不同形式媒介的接触(或参与其他活动);由接触造成需要的满足;与满足同时产生的其他后果,也许大多是无意获得的结果[38]。为了更具理论性,布鲁姆勒将我们通常观察到的满足分成三类:认知动机,娱乐和从社会解脱的动机,确立个人形象的动机[39]

早期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分类,通过访谈记录,归纳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类型,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期,该理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学者们在研究了人们的动机、期望及传媒作用下人的行为后,开始重点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使用与满足理论引导我们应当更加关注受众,关注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认识到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在一定的媒介接触条件下,人们会积极地选择自己所偏爱、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该理论确定了受众作用和受众动机作为一个完整的方面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该理论是需要与动机理论在传媒研究领域的应用和扩展。“在需求与动机理论中,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人们主动地满足自己不同层次的需求。一旦他们达成需求等级中的某一层次的目标,他们就会向着下一层次迈进。这种理论把人类描述成一个积极主动的追求者,不停地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它与卡茨、布鲁姆勒和格里维奇在他们的研究中关于人们如何消费大众传播的看法完全一致。”[40]人们对媒介的满足分类,就是人们使用媒介的动机种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