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菲律宾《世界日报》研究:媒介使用心理分析

菲律宾《世界日报》研究:媒介使用心理分析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门的关于菲律宾《世界日报》的研究非常少。到目前为止,国内共有两篇以《世界日报》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硕士学位论文。赵振祥主编的《东南亚华文传媒研究》是一本厦门大学师生的论文集,其中有几篇论文是以菲律宾《世界日报》为研究对象的。总的说来,专门关于菲律宾《世界日报》的研究不仅数量极少,只有寥寥可数的几篇,而且不成体系,介绍性的内容占有很大比重,研究深度非常有限。

菲律宾《世界日报》研究:媒介使用心理分析

专门的关于菲律宾《世界日报》的研究非常少。钱汉东1997年发表的《中菲友谊桥梁——访菲律宾〈世界日报〉》是一篇较早把菲律宾《世界日报》介绍给国内读者的文章。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给我们介绍了菲律宾《世界日报》的办报初衷、报人的理想、办报条件和办报质量,高度赞扬了该报为增进中菲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所作的卓越贡献[11]

菲律宾《世界日报》现任总编辑侯培水先生参加了中国新闻社主办的每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并都提交了论文,向我们介绍了菲律宾《世界日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他的思考。在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他提交的文章《菲律宾华文报的定位与任务》对《世界日报》的定位和任务有精辟论述:“作为菲律宾一家华文报纸,本报对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将竭尽自己的能力,为国家的富强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然而,本报又是一家华文报纸,首先应该立足于华人社会,为华人读者服务,为他们传播新的信息,作为他们的代言人,保护他们的利益,成为他们可靠的朋友与知心的伙伴。”[12]等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提交的文章《高科技对海外华文报业的影响》分析了高科技对传统的华文报纸造成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指出海外华文报的发展虽然荆棘满途,但仍前途光明[13]。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提交的文章《华文媒体在全球“中国热”中大有作为》重申了《世界日报》的定位和价值取向:“作为一份海外华文报,应该充当中国和所在国的桥梁和纽带,积极报道两个国家之间官方与民间的友好往来和活动,积极报道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促进双方的经贸合作和发展,为中国与所在国的关系发展作出贡献。”[14]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提交的文章《新媒体和跨媒体问世后,菲华文媒体如何应对》分析了新媒体和跨媒体的出现给菲律宾华文报纸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应对措施,并指出:“对菲律宾华文报业来说,当前最大的威胁不是外来新媒体和跨媒体的竞争,而是读者群不多,因而市场不大。因此,华文媒体要做强做大,取决于华校的兴旺发达。只要华文教育上去了,华文报业的前途就有保障。”[15]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提交的文章《金融危机下的菲律宾华文报业》提到了《世界日报》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经营状况和应对措施,例如把几版副刊停下来,过去借给某些社团的版面也停止了,以节省费用[16]。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大会上提交的论文《菲律宾华文媒体的出路何在?》指出,政府重重设限、读者萎缩、报社报酬低留不住人才等现实,是菲律宾华文报面临的主要困难,同时,华人经济逐步发展、新移民不断涌入、中国国力增强以及对海外华文媒体提供帮助,也为菲律宾华文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菲律宾华文媒体的出路在于与华校结盟,提高华校学生的中文水平,培养未来的读者,华文媒体也要不断自我完善,提高业务水准,改善员工福利,相信做出努力,菲律宾华文媒体一定能够迎来另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17]

到目前为止,国内共有两篇以《世界日报》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硕士学位论文。杨颖靓的《菲律宾〈世界日报〉的历史与现状研究》,通过对菲律宾《世界日报》历史发展、办报风格、经营管理特点及生存现状和社会背景的分析,探索在新时期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菲律宾乃至东南亚华文报纸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常苗苗的《从菲律宾〈世界日报〉国际版看中国的海外形象传播》,通过对菲律宾《世界日报》国际版的研究,探讨其内容特色、优势以及不足,重点探讨了该版关于中国的报道,认为其反映了一个较为真实的中国的同时也受到“西方因素”的影响,进而探讨中国对外宣传报道的对策。两位作者都在《世界日报》实习了半年,对《世界日报》的情况比较了解,写作和分析还是有一定质量的。

赵振祥主编的《东南亚华文传媒研究》是一本厦门大学师生的论文集,其中有几篇论文是以菲律宾《世界日报》为研究对象的。例如,刘勍的《浅谈菲律宾华文报刊之同质化——以〈世界日报〉与〈联合日报〉为例》指出,除了政治立场、新闻来源有较大差别以及版面特色上的细微不同之外,《世界日报》和《联合日报》都显示出惊人的相似[18]。张志坚的《菲律宾〈世界日报〉四、五版的内容分析》[19]从2000年1月到2004年3月间抽取了20期样本,分析菲律宾《世界日报》言论版的主要议题,发现以中国为议题的文章最多,其中又以关注台湾问题、呼唤两岸统一的文章占比重最大,反映了菲律宾华人在融入主流社会的同时仍保有中华文化气质[20]。张婧的《评菲律宾〈世界日报〉的办报特色》,分析了菲律宾《世界日报》在消息、言论、副刊、广告等方面的特点,指出其办报特色和价值取向是为菲律宾华人利益服务,增进中菲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21]。张晓哲的《菲律宾〈世界日报〉网站研究初探》从网络视觉设计、网络新闻选题和编辑、新闻互动性、浏览效果等方面分析了菲律宾《世界日报》网站的特点和不足[22]。(www.xing528.com)

总的说来,专门关于菲律宾《世界日报》的研究不仅数量极少,只有寥寥可数的几篇,而且不成体系,介绍性的内容占有很大比重,研究深度非常有限。侯培水先生作为菲律宾《世界日报》的总编,他在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发表的几篇文章角度比较一致,都是从报纸主要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探讨菲律宾《世界日报》如何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虽然是经验总结性质的文章,却切中菲律宾《世界日报》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也给我们带来了关于菲律宾《世界日报》的一些一手资料,尤其重要的是,这些文章反映了《世界日报》报人在办报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想法,因此对本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些研究生写的文章,由于受到研究条件和作者知识结构的限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上都让人不得不提出质疑。例如,刘勍的《浅谈菲律宾华文报刊之同质化——以〈世界日报〉与〈联合日报〉为例》,选取了2000年12月下半月共16天的《世界日报》和《联合日报》做定量内容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除了政治立场、新闻来源有较大差别以及版面特色上的细微不同之外,《世界日报》和《联合日报》在版面数量、编排特点、主要内容、非主流信息的内容和所占版面等方面都显示出惊人的相似。”文章指出,要想在报业竞争中赢得主动,其出路应该是差异化生存。而实际的情况是,两份报纸在版面数量、编排特点、内容版块、非主流信息的内容和所占版面等方面的相似都是形式上的相似,它们的具体内容和读者群是完全不同的:两者的差异化生存体现在读者定位上而不是编排形式上。再如杨颖靓的硕士论文《菲律宾〈世界日报〉的历史与现状研究》,选取了2008年7月1日至2008年7月15日这半个月的15份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对国际新闻版的报道做内容分析时,得出结论:“在国际新闻版所涉及的报道地域中,有关中东地区的新闻最多,达到71篇,占考察总量的23.5%……占第二位的是有关中国的新闻,共62篇,占考察总量的20.5%e”根据笔者长期关注菲律宾《世界日报》的报道的直接经验,以及对菲律宾《世界日报》传者的访谈结果,该报对中东地区的关注绝不会超过对中国的关注,而作者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与她所选取的分析样本有关:以连续半个月的报道来代表报纸一向的立场,难免会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笔者在本书中以系统抽样的方式考察了《世界日报》2001年到2010年的社论专栏,就得出了与前文结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这些仅有的研究成果能让我们对菲律宾《世界日报》及其报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所有的研究都没有涉及《世界日报》的读者。我们对该报的读者情况完全一无所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也是本研究想要取得的突破。当然,由于完全没有可以借鉴的资料,也增加了本研究的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