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社交软件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跨界之美

浅谈社交软件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跨界之美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融合了维基功能的社交软件网络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社交软件建立学习群组,并可以首先发起大部分学习个体感兴趣的主题讨论。社交软件和维基构建有效学习共同体从本质上解决了传统网络学习参与度低、聚合性差、关注度低、互动性少的问题。利用社交软件和维基构建的学习共同体拉近了学习个体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距离。

浅谈社交软件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跨界之美

张 帅

一、维基和社交软件网络系统的主要功能

(一)发布协作

在行为个体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利用维基记录某个关键字,注释自己的见解,但是大部分的主体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是单单依靠行为个体就能够完成的,需要行为群体共同的作用。这个目的很容易通过维基实现,行为学习者个体在维基中创建和修改关键词,在社交软件中很容易被其他学习个体看到,不同的学习个体看到后可以同时对这个关键词不合理或有误的地方进行再次深度更改,对主体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

(二)群组论坛

社交软件中,群组主题论坛区域可以为每个学习者个体发起群体讨论。社交软件使用者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邀请其他学习个体参与,逐渐扩大主题影响范围、主题讨论深度与广度,促进问题高效快速解决。每个学习个体发表的观点和意见都可以保存到对应主题中。此功能对学习资源二次开发分享利用非常有效和有价值。

(三)分享功能

社交软件除了好友之间的动态相互关注,还有网络协作学习和群组其他成员兴趣主体分享。在社交软件中,分享功能不再是单纯的上传下载,这种分享是统一资源服务器便捷高效地多次通过同一服务器利用,极大减少网络空间资源浪费。

集成维基功能的社交软件的学习个体可以无时空限制便捷地知道协作同伴的情况,从而可以扩展交流深度和广度,不同层次、不同地方的学习个体共同协作促进主题成果更加具有说服力。社交软件主界面经常会以最新的主题呈现,增加主题发起个体和参与个体的关注维度

二、维基与社交软件应用于网络学习共同体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与学习者获得教学和学习资源的一个重要方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方式也是不断探索有效学习的过程。网络共同体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学习个体参与维度和深度以及获得成就度。一个高效的学习共同体其核心成员交流是频繁有效的,而不是无谓的无意义的讨论。综合利用WIKI和SNS的协作、群组、分享与活动等功能,就可以很好地弥补当前网络教学的不足,创建紧密的聚合型高驱动力和关注度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增加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同时,可以利用SNS的群组功能创建具有相同兴趣的同伴的群组,利用活动功能发起线下活动,多方面提升学习者的参与性和被关注度。

和传统班级教学模式比较,网络教学和学习模式高效发展的瓶颈主要是缺乏有效的协作交流,而高效的交流学习必须建立在有高度凝聚力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传统网络学习模式很难解决这一问题。在融合了维基功能的社交软件网络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社交软件建立学习群组,并可以首先发起大部分学习个体感兴趣的主题讨论。在主题学习中,教师要对不熟悉功能和内容的学习个体进行相关帮助。学习参与个体在维基中修改和创建主题内容,其他学习个体页面对应词条内容都是以下划线或者不同颜色标识出来,这样可以刺激学习个体以发散的思维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习个体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成就感,增加网络群体凝聚力。每个学习个体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对话和探讨活动中不但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而且在互动过程中将个人问题转化为群体难题,借助群体知识力量帮助解决问题,在高效的社交软件构成的凝聚网络学习环境中实现学习共同体良性循环。

通过社交软件和维基构建的学习环境,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确定不同的学习主题共同体。专业学习内容和主题不适合广泛的研讨和探索,因此,教师个体在创建共同体的时候要审核学习个体的性质,经过审核的个体具有高度一致的兴趣和爱好,这样建立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才具有聚合性和有效性,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

常规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社交软件发布讨论主题和作业,让学习个体进行探讨和完成作业提交,然后教师个体通过社交软件和维基对学生行为进行管理,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学习个体和群体可以通过页面相互了解,也可以讨论主题和作业完成情况,逐步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社交软件和维基高效融合,学习个体可以随时知道教师的通知和提醒,并利用社区网络共同体进行专业探讨,可以利用翻转学习模式进行课前高效预习、课后有效复习。学习个体可以利用社交软件便捷地与群体进行互动和交流,从深度、高度、宽度等维度更加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术。社交软件和维基构建有效学习共同体从本质上解决了传统网络学习参与度低、聚合性差、关注度低、互动性少的问题。

三、用社交软件和维基平台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意义(www.xing528.com)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共同体凝聚力和参与度

在传统学习和教学模式中,学习个体交流机会很少,师生之间沟通更少。利用社交软件和维基构建的学习共同体拉近了学习个体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距离。即使课堂教学结束,在网络上也可以形成高凝聚力的学习群体。

学习个体感兴趣的主题内容每次更新和增加都会自动推送到自己的主页面上,学习个体行为关注度比较高,学习个体之间学习行为了解比较及时,学习群体间行为可以相互督促和影响,从而提高学习共同体凝聚力。学生对于某些个人问题不希望公开,就可以通过站内一对一私信的方式发给其他学习个体和老师。学习个体的高度相似性以及知识结构的统一性促使学习共同体凝聚力更加集中。

(二)提供平台,共享知识

个人知识结构的形成包含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利用和评价,知识结构会随着个人认知水平和经验积累而得到提升,从而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最终达到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用社交软件和维基构建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个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对于相关者专业的知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网络知识的丰富程度又使得我们对知识的搜索和选择更加困难,通过个体力量来对知识进行管理也相当吃力。通过对知识搜索和学习后,学生通过分享功能将知识分享到社交软件的平台,其他同伴可对该共享信息进行评论,每个人对知识的意见和评论都可以被其他同伴看到。教师对相关主题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整理并发起群组讨论,在协作中把相关的知识按照标签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并以不同的主题进行分享。同时,学生在知识预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和所提的问题也可以被教师所使用,这样,教师在授课之前便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理解存在的问题,方便有针对性的备课,提升教学效率

(三)促进启发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

群体讨论可以让教师通过小组把问题提出,并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群组共同探索的问题,首先使用教师课下发布可供选择的探讨主题,在社交网络平台通过维基系统共同协作完成。依靠群体智慧和知识技能解决专业问题,有效提升了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也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增加了集体凝聚力。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协作中遇到的问题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教学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知识链接]

“学习共同体”最早是美国大教育杜威所构想的学校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佐藤学教授将“学习共同体”构想引入自己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并将创建“学习共同体”作为其后一系列学校改革的共同愿景,从而使“学习共同体”的观念深入人心。

“学习共同体”中包含了两个关键词,即“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最早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基于协作的有机组织形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共同的目标、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共同体”中人与人是平等的,人们团结互助、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也是“学习共同体”的精神内涵。而“学习”既是“共同体”形成的途径,也是“共同体”的奋斗目标,即“共同体”中的人必须具有持续的学习意愿,每个人都能看到其他人的优势,并能通过各种方法向其他人学习,同时,自身也处于开放状态,也成为其他人学习的参照。而在学校改革的大背景下,“学习共同体”就意味着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家长及市民之间的密切协作和相互学习,其目标共同指向:为每位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

(摘自陈静静等著《跟随佐藤学做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愿景与行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我思我在

1.社交软件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种类也很多样,你平常使用最多的是哪个社交软件呢?你能尝试着在你常用的社交软件平台上发布一个有关语文学习的群体讨论吗?

2.文章中谈到社交软件网络系统在组建学习共同体时具有重要作用,以微信为例,请大家思考讨论,在微信平台上构建学习共同体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缺陷呢?

3.你所在的班级有建立网络学习社区吗?如果有,请你说说这种形式对你的学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没有,那就请你来创建一个网络讨论区,并邀请你的老师和同学加入,在线交流和学习。说说你会设置几个区块?这个网络学习社区如何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