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场策划:散文MTV创意活动

现场策划:散文MTV创意活动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确任务后,各“工作室”开始了课堂创意。第二“工作室”为《故都的秋》策划的MTV创意:——(全景)故都北平,秋味悲凉。

现场策划:散文MTV创意活动

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公众表达、处理、传播信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还采用了手绘本、明信片、彩信、音频、视频等小媒体。相比较而言,小媒体制作者更能一展自己的创意,并利用科技将创意美化,最后呈现出别具一格、引人注目的作品。

近些年方兴未艾的电视散文,便是将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朗诵、书法等各类艺术结构要素融合,将人置身于一种特殊的情境之中体验着人生百味。随着中央电视台的不断推广和众多优秀作家、朗诵者的加入,电视散文让散文以极富美感的方式走进寻常百姓家,而其自身也由此成为人们对散文深度关注的助燃剂。

因为电视散文被赋予了这种意义,所以组织学生了解、掌握电视散文的特点及策划要领,并参与制作电视散文,就成为一次富有探索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刘顺招老师就安排了一次电视散文主题实践活动,效果不俗。该主题活动共用了三课时:第一课时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美,然后过渡到尝试创造美;第二课时的内容为课内散文《故乡榕树》的MTV策划、汇报、评比,“电视散文”“MTV”的欣赏放到课外不定时进行;第三课时是学生制作的课外散文MTV作品展评活动。

考虑到大多数学生虽然接触过电视散文作品,但是对电视艺术的手段和屏幕造型的手法比较陌生,刘老师在活动的课前准备阶段,帮助学生普及了一些基本知识。

组织学生欣赏“MTV”“中国电视散文大赛获奖作品”等录像,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随机点拨“MTV”、电视散文的特征及浅易的表现技巧与方法。

课前准备阶段,刘老师还要求学生课前自读《故乡的榕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散文的画面美,并安排各小组的策划人准备好导入情境的课件

第一节课,刘老师用投影播放乐曲《明月千里寄相思》,配上一幅画面:一轮圆月和柳条的和谐组合倩影,旁注“月是故乡明”。乐曲循环播放数遍,使学生进入“思乡”情境。当学生进入情境后,刘老师向学生提问:看着圆圆的月亮,听着优美的乐曲,你联想到了什么?产生出什么情感?学生回答:联想到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这样的画面容易触动人的思乡之情。教师由此提示,月亮常成为文人墨客思乡怀亲的触媒。

之后,师生共同鉴赏《故乡的榕树》,屏幕显示榕树图片,师生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一起感受了课文第三、四段文字的图像美、声音美,一幅幅有声的彩图被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们发现:原来散文中藏有这么多美丽画卷。

学生们解读文本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气氛自然也活跃起来。与学生们回顾了课前欣赏过的“MTV”“电视散文”的镜头后,刘老师便将班级学生分成五个“工作室”,分别对文中相关段落进行分组赏析,感受各段表现出的画面美与声音美。每个“工作室”完成一组任务:

(1)给段落加上简洁、优美的标题;(2)设计与文章内容相符的画面;(3)配上合乎文本情境的乐曲;(4)撰写声情并茂的解说词(可选用原文中优美的词句)。

明确任务后,各“工作室”开始了课堂创意。此时,教室里播放着悠扬的乐曲《那就是我》,在歌声的感染下,学生活动显得更为热烈活泼。

第二节课,展示评价。每个“工作室”推荐1~2人汇报创意,现场对各“工作室”的创意作品展开评比,评出“最佳音乐”“最佳画面构思”“最佳标题”“最佳解说词”四项大奖。各“工作室”的文字方案张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公开展示。教师对创意作品从格式规范、文字面貌和创意表现力等方面综合评价,并动员学生根据创意利用电脑制成真正的电视散文,今后安排一次原创电视散文欣赏课。

第三节课,在前一节课的电视散文策划基础上,组织一堂课外延伸课。全班共分为五个“工作室”,教师为每个“工作室”指定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兼导演,组内的具体分工由组长自行安排。每个“工作室”从《我的空中楼阁》《荷塘月色》《绿》《故都的秋》《天山景物记》等散文中选择一篇进行“MTV”策划;活动步骤与《故乡的榕树》的活动课步骤相同,各“工作室”在课堂上完成策划方案,并展示创意成果,师生共同参与对展示的评价过程。

在这次主题活动中,学生们充分调动自己对课文的个性解读,完成了一段相对完整的散文MTV创意体验,与团队成员协同合作,尝试了用图片来渲染、用音乐来映衬、用解说词来表达的审美实践。(www.xing528.com)

在创意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在色彩搭配、空间布局、声色和谐等细节方面讨论热烈,注重推敲。MTV创意作品很精彩,个性灵动,文采飞扬,富有空间立体感和时间交汇感。如第五“工作室”为《故乡的榕树》策划的MTV创意:

——(远景)深邃的夜空,点点繁星。(渐渐拉近)苍苍的榕树,树下,躺在石板上的大人,躺在草席上的小孩。(字幕)温馨的夏夜。(近景)一钩弯弯的月亮,披着轻纱的山野。(特写)“我”挤在大人中间,眼神专注地仰望着苍穹,浮想联翩。(音乐《弯弯的月亮》起,解说词同时响起)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在榕树浓浓的影子下,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我用心灵与星星交流,用幻想跟嫦娥奔月,用柔情同小溪细语,这是美丽的梦境,也是地上的仙境。(镜头渐远,虚化,消失,再现榕树,朗诵)啊,故乡的榕树,何时我再回您怀中,细诉昨日的温馨?

第二“工作室”为《故都的秋》策划的MTV创意:

——(全景)故都北平,秋味悲凉。(《二泉映月》曲响起)(朗诵)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赶上北平,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中景)一椽破屋,碧空如洗。(驯鸽飞声,秋蝉残声,风雨交加声,扫帚扫地声,人在雨后话凉声响起)(镜头拉近,特写)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枣子树上淡绿微黄的枣子,着青布单衣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

(字幕)故都的秋:冷“清”色里聚“凉”意,寂“静”声中蓄“悲”感。(《二泉映月》曲再响,朗诵)我深深地陶醉在北国浓浓的秋味中,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上述所有镜头叠加,朗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音乐渐渐消去,镜头也随之拉远,消失)

学生们的创意无论从解说词,还是画面处理,都极用心出彩。字里行间流淌着与作者对话的真诚,体现了语言与画面艺术的统一,学生们的作品令人眼前一亮,为之喝彩!

学生们积极踊跃参与对作品的评价,表达也很有见地。评选结果是由各“工作室”民意所决定的。《故乡的榕树》五个画面的最佳标题分别为“理想之船在起锚”“一个美丽的传说”“母爱深深”“榕树下”“温馨的夏夜”,五首最佳乐曲分别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烛光里的妈妈》《父老乡亲》《弯弯的月亮》。

【案例思考】

文学作品有它无限的艺术魅力。小说、戏剧人物活动的成分很多,情节味很足,所以学生阅读的兴趣很浓。而散文因其文体特性及内容含量,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解读深度不足,一知半解。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散文之美没有真正地体验过、感悟过,那么教学就失去了其必要意义。教无定法,实效至上。刘顺招老师利用三个课时指导学生展开对散文MTV的学习与制作,将课堂教学与自媒体结合,让学生的审美活动融入了摄影、音乐、创作等多种个性元素,学习过程中的吸引力张力十足。同时,刘老师合理地处理好了自己的角色问题,放手让学生做,又讲究适时引领与点拨。活动前,刘老师利用中央电视台高质量的电视散文,给学生普及必要的常识及制作的基本流程与方法;课堂上,刘老师与学生一起品味语段,安排小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序地进行散文MTV创意活动,搭建评选平台,让学习成为一场很有意味的创意秀。整个过程,学生学得有兴趣,做得有新意,特别是通过MTV创意活动,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已远远超出了抽象层次,自然转变为视听结合的二度创作。学生学习更主动积极,解读更丰富鲜活。将MTV制作引入到散文教学,这样的学习方式别开生面,学生也喜闻乐见,最后更是成就了一道视听兼美的“佳肴”。

【注释】

[1]改编自《人生课堂:语文选修课程的思考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13年版)。褚树荣著。

[2]改编自张帆硕士学位论文《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初探》,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3]改编自《教室的革命》(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褚树荣主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