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积淀着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因而建筑也往往会成为一个村庄、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如江南古镇的明清民居、上海外滩的建筑、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以及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所以,引领学生走进建筑、欣赏建筑对于陶冶他们领略经典文化的情操、催生他们热爱家园的情感、追求他们诗意栖居的理想、拓展他们了解世界的视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教育意义。
建筑的内容异常丰富,要想让学生走向建筑欣赏的殿堂,感悟建筑艺术的精粹,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先从认识身边的建筑开始,尤其是当地典型的民居,因为它们更普遍地展现了建筑对于人类的生活和文化的意义,也更容易让学生亲切和生动地品味到建筑独有的艺术魅力。但是在我们所居住的江南这片土地上,因为城市大面积改造和迅速扩张,留存的不少明清以及近代经典民居正面临被拆除殆尽的命运,我们的村庄、城市正慢慢地失去记忆,而我们正慢慢地遗忘回家的路。
另外,由于对语文课程的狭隘理解,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时候还是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其实真正的语文课是没有那么森严的壁垒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这个媒介。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通过文字、音乐、摄影、绘画、视频、实景等不同的媒介和渠道,让学生在跨领域学习中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相关的人文修养。基于这样的认识,宁波鄞州高级中学的张全民、孙龙两位老师联合举办了一次有关建筑、文学、摄影的跨界联合田野调查活动。张老师是一位很有情怀的语文老师,对江南民居很有研究,非工作日几乎都在走访江南民居,并发表了不少有关民居的散文。孙老师很喜欢摄影,订了不少摄影杂志,时常带着照相机外出拍摄照片,并且在学校开设了一门《摄影艺术》选修课。两位老师仔细商量,对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任务、安全备忘等作了精心的策划。
在学生走访当地民居之前,老师布置了相关任务,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查阅江南地区民居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当地民居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建筑的基本特点,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为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张老师系统地搜集江南地区民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研究,然后举办总题为“寻找乡愁:我记忆中的故园”的系列讲座,结合自己的心得系统而又简要地介绍江南民居的建筑历史和风格以及民居之于乡土、之于文明的意义。在系列讲座中,师生、生生之间讨论交流,表达自己对于民居的初步理解,并对此后考察活动的开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张老师和孙老师还带领学生进行集体考察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建筑的文化意蕴,然后取景拍摄,留住美丽的风景。此后,两位老师又指导学生遵循就近原则,在业余时间调查自己家乡或居住地附近的建筑形态,拍摄建筑影像,撰写建筑笔记。
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居住地等因素进行自由组合,分成若干小组,拟定考察计划,考察方式有观察、拍照、查阅资料、访谈等;考察内容包括民居风格、民居历史、民居故事、民居生活以及民居拆迁等,也可以涉及其他相关公共建筑,如桥亭、寺庙和教堂等。考察活动结束后,学生要总结回顾各自的走访过程和内容,以“建筑随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可以是民居的保护建议和报告,可以是文学散文,也可以是由此引发的杂谈随感。
各小组在规定的期限内利用双休日自由走访附近民居。譬如忻同学的家在鄞州东钱湖镇,东钱湖是个自然风光美丽、人文历史底蕴丰厚的地方。近年来,那里由于要进行旅游经济区建设,部分村落要拆迁和改建。出于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和对乡土的怀旧,忻同学约了其他几位同学带着照相机,骑着自行车走访了那些即将被改建或拆迁的村落。在那儿,他们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民居和部分典型的江南乡村生活街区,并拍照留存。张老师带领着林同学和陈同学等走访了鄞州姜山、茅山以及丽水的部分村落。丽水的上游村村内临河有一座建于民国的中西合璧的两层砖瓦结构宅房,进入大门,是天井,正面是厅房,两边是厢房;上游村村外有一座祠堂,前后三进,规模较大,马头墙高耸尖挑,明堂宽大平整。只是岁月流逝,祠堂略显陈旧,荒草丛生,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茅山的走马塘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最多,其中一处较大的院落前有个宽大的长方形池塘,池塘中种有荷花,池塘上有长长的石板小桥。学生们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明白身边司空见惯的江南民居原来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和我们的精神生活、文化家园紧密相连。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建筑文化的美丽,也收获了课堂里很难得到的人文素养。
在相关走访陆续结束之后,两位老师收集师生拍摄的民居照片,进行展览。摄影小组的学生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了美丽的江南民居,那些光色交汇的民居摄影作品展出后,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一点反响,也让学生们有了一种保护民居的意识。不少学生交上了自己写的精致的建筑随笔,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明白了什么才是文字的源头,而写作本身也加深了他们对民居的认识和热爱。(www.xing528.com)
其中,邱同学对宁波外滩进行了这样的描写:“华灯初上,轻柔地打在哥特式教堂上,彩色琉璃长窗,拉丁十字形的教堂平面,华美而圣洁。喃喃地诠释着不渝的信仰,梦呓般祥和。修长的立柱见证过无可奈何的繁忙与苍凉。自侧厅外柱墩发券的飞扶壁,饰有尖券的华盖,是那样的华美而单纯,亘古的原始。江风乍起,吹皱了心湖,扬起细腻的波澜,折射年华的浮光。眼皮流转间也尽是岁月的沧桑。发梢上,尘埃落定。”
张同学如此描写着南塘:“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通向远方的石板路。青色的雨丝温暖了青石板,青石板唱着曾经青色的歌,蜿蜿蜒蜒,消失在地平线。两旁是整齐有序的青青屋舍,和青天相依。走在青石板桥上,仿佛走在昨天柔软的青苔记忆里,步入菲菲,又想入非非,在这悠长悠长的雨巷里,何处才可以觅得那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撑着油纸伞……惠赐巷里,高高的马头墙下,是一行倒挂屋檐下的车前子,好像是母亲把昨天的日子晾起,清风吹过,昨日被悠扬地弹奏。墙角是幽绿的一抹,蕨类从墙缝里,毫不费力地钻了出来,带着孩子的眼睛,好奇地张望这一切,柔软而青色。”
后来,张老师又以“建筑”为主题相继策划了“外国经典建筑”“中国宫廷建筑”“中国园林建筑”“中国古桥”“建筑与文学”等一系列语文知识拓展与社会实践选修课程活动,借助文字、视频、摄影等媒介手段使学生形成对建筑的较丰富的审美感受和认识。特别是“建筑与文学”专题,通过对中外部分经典建筑和经典文学相辅相成的文化现象的考察,如浙江绍兴的兰亭之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之于王勃的《滕王阁序》,湖北武汉的黄鹤楼之于崔颢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之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之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等,这样的跨媒介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经典建筑自身深厚的文化意味以及经典文学的美丽神韵,还让学生领悟了建筑与文学之间的艺术精神的紧密关联,建筑赋予文学以寄情抒怀的灵感和空间,而文学又赋予建筑文化品格的提升与艺术魅力的永恒。
【案例思考】
有人说,窗外的海明威比窗内的海明威来得生动。语文学习自然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经典作品,但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意味着只有把经典作品和当下的现实生活、学生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语文教学之花才会开放得更加艳丽。另外,每种媒介都有其特点,教学中很有必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加以整合。在本案例中,学生们聆听老师以建筑为核心所开设的系列讲座,试着去学会欣赏精美、经典的建筑作品,阅读有关建筑的经典篇目,并且实地考察建筑、拍摄作品、撰写建筑笔记等,这样的系列活动把文学、摄影、建筑等不同的媒介整合成教学资源,使得学生们在立体的教学环境中接受知识的熏陶,得到能力的提升和品性的涵养。学生们写的建筑笔记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教学的力量,见证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意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