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分解
一、传递正确的审美信息
游客来到旅游目的地,由于对其旅游景观,特别是人文景观的社会、艺术背景不了解,审美情趣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往往不知其美在何处,从何着手欣赏。作为游客观景赏美的向导,导游员首先应把正确的审美信息传递给游客,帮助游客在观赏旅游景观时,感觉、理解、领悟其中的奥妙和内在的美。
二、分析游客的审美感受
游客在欣赏不同的景观时会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但有时游客在观赏同一审美对象时,其审美感受也不尽相同,甚至表现出不同的美感层次。导游员应根据游客的个性特征,分析他们的审美感受,有针对性地进行导游讲解,使具有不同美感层次的游客都能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三、激发游客的想象思维
旅游审美是以审美对象为依据,经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美的再创造的过程。一些旅游景观,尤其是人文景观的导游讲解,需要导游员制造意境,进行美的再创造,才能激起游客的游兴。
四、注意调节游客的情绪
旅游期间,游客往往处于既兴奋又紧张的状态中。紧张感容易使人疲劳,影响游兴;而兴奋感却促使他们去探求、寻觅美。因此,在旅游中,导游员要善于观察游客的情绪,并适时运用补偿法、转移注意法、分析法等消除游客的消极情绪。
五、灵活掌握观景赏美的方法
1.动静结合法
任何风景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不变的画面形象,而是活泼的、生动的、多变的、连续的整体。游客漫步于景物之中,步移景异,从而获得空间进程的流动美,这就是动态观赏。然而,在某一特定空间,观赏者停留片刻,选择最佳位置驻足观赏,通过感觉、联想来欣赏美、体验美感,这就是静态观赏。
何时动态观赏,何时静态观赏,导游员应根据不同的景观和不同的时空条件,灵活运用。
2.观赏距离和观赏角度
距离和角度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观景赏美因素。自然美景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一些景观只有从一定的空间距离和特定的角度去看,才能领略其风姿。导游员带团游览时要善于引导游客从最佳距离、最佳角度去观赏风景,使其获得美感。
除空间距离外,游客观景赏美还应把握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指人与物之间暂时建立的一种相对超然的审美关系。在审美过程中,游客只有真正从心理上超脱日常生活中功利的、伦理的、社会的考虑,摆脱私心杂念,超然物外,才能真正获得审美的愉悦,否则就不可能获得美感。
3.观赏时机
观赏美景要掌握好时机,即掌握好季节、时间和气象的变化,导游员要尽量带领游客在最佳的时机观赏美景。
4.观赏节奏
观景赏美是为了让游客愉悦身心、获得享受,如果观赏速度太快,不仅使游客筋疲力尽达不到观赏目的,还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影响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导游员要注意调节观赏节奏。
(1)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2)有急有缓、快慢相宜;
(3)有讲有停,导、游结合。
关键词
旅游审美
知识链接
自然景观审美
1.形式美
(1)视觉美——独特的形体,不同的线条,缤纷的色彩等。
(2)听觉美——风声,雨声,涛声,瀑布声,鸟鸣虫唱,狮吼猿鸣等。
(3)嗅觉美——花香树味等。
2.文化美
(1)自然景观名称中的文化。如九华山、黄山、华山、神女峰、仙人洞等。
3.象征美
寓意或隐喻。借用自然景物寄托人们的思想,为自然景物赋予更多的人文色彩,是象征美的主要因素。如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纯洁等。
人文景观审美
1.协调美
人文景观的美不是孤单的、单纯的,它与其他景观的有机配合、与自身的各种景观形式的合理协调,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态,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如岳阳楼与洞庭湖相映生辉。
2.统一美
(1)整体的统一。如北京故宫以中轴线为主的系列建筑,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上海外滩各式风格建筑的集中,体现了“万国建筑博览”的风采。
(2)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如古建筑各种样式的屋顶所反映的等级观念。
3.艺术美
(1)景观的造型美。如亭子的多样式。
(3)景观的表现美。如大足石窟中的石刻。
4.创造美
(1)适应环境。如新疆坎儿井、黄土高原的窑洞、万里长城等等。
(3)追求美化。如古代帝王建筑中的台基——须弥宝座。(www.xing528.com)
(4)攀比心理。如减柱法[1]的使用。
案例分享
泰山、黄山谁更美
某团队去泰山游览,团队中有游客去过黄山,在车上唠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导游该如何进行审美引导。
点评: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很多游客游览过我国很多的大好河山,游客游览的地方多了,所见所闻多了,自然会对景区进行一定的比较。但由于游客经验不够丰富、充分,对于景区的评价,一般比较片面,所作出的评价也有对有错。
在知识能力上,导游员作为游客的审美引导者,应具备足够的审美能力,能够对游客提出的审美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详细的比较。
在语言表达上,导游员既要尊重游客的某些观点,也要考虑到整个团队的旅游心理,让游客觉得不枉此行。
解决方式:
导游员在知识上要分析泰山和黄山的各自的优点。
泰山的美,是一种雄伟之美,气势磅礴;黄山的美,更多的是一种秀美,山峰拔地而起。黄山四绝:怪石、云海、温泉、奇松;泰山独负“五岳之尊”盛誉,千年不衰。泰山巍峨雄伟,峻拔壮观,有拔地通天之势。泰山古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军事要地,邻近灿烂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儒家思想发源地,古代大批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诞生地。泰山自古便被视为是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故历代帝王争相尊崇之。历代文人名士也纷至沓来,都为之留下了不朽之作。突出泰山的优点:是著名的中华文化山,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
导游语言上要表示理解。
分析古人对山岳的评价“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含义,对游客能有这样的观点表示理解和赞许;同时突出每座山都有它的特别之处,都有各自引以为豪的长处,我们的旅游就是欣赏它们的优势。
在线思考
1.导游员如何正确引导游客观景审美,可从哪些方面引导?
2.举例说明自然景观美的三个层次。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分析该诗中包含的审美方式。
拓展实践
观看有关自然或人文景观的视频或图片,根据这些信息,以引导游客审美为目的,进行景点模拟讲解。
工作评估
表3-2 模拟导游讲解评分表
表3-3 导游考试现场口试评分比例
导游水平、技巧、艺术自测法
根据世界著名的伦敦旅游局现场考核导游的十余种方法和我国导游需要提高的具体情况,总结了20条,供导游员们进行自测时参考。
这20条可分为三部分,前7条是讲规范,着重检查自己基本水平;中间6条是测导游员技巧的;最后7条,是讲导游艺术全面提高的。
(1)声音的可闻度,即你的导游声音,无论在车上,或在景区、景点,大家是否都能听见。
(2)语音、语调有无变化,即声音有无节奏感,是否有抑、扬、顿、挫,有无关感。
(3)讲话用词是否准确。
(4)持麦克风的方式是否得当,声音经麦克风是否失真,是否清晰。
(5)出发时是否清点人数,清点方式是否得当,能否将今日要游览的项目和注意事项预告给游客。
(6)导游员所提供的材料,特别是数据,是否准确可靠,有无出处。
(7)衣着是否整洁,证件、标志是否展示,能否给游客一种“训练有素”“专业人员”之感。
(8)市容导游选择的讲解点是否得当,选“景”和讲“情”是否有内在联系。
(9)对景点的文化内涵、育人作用,揭示的是否恰到好处。
(10)用语可接受程度,是否用游客经常用的、容易理解的,而又喜闻乐见的语言。
(11)游览车上所讲内容和车外所见景物有无内在的逻辑关系。
(12)导游员讲解时,是否一直面对游客,并适度地运用体态语言。
(13)导游员讲解时,是否面带笑容,声音悦耳,使游客产生愉快经历之感。
(14)导游员讲解时是否运用导游的艺术语言,游客听后有无关感,语言是否具有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口头语言四大特色。
(15)导游员所用知识和信息是否平衡,即旅游团内各成员(涉及各专业)所关心的知识和信息是否都有所提供。
(16)导游员能否引起兴趣,言谈有无游客可接受的幽默感,讲解时,是否游客都在听。
(17)导游语言艺术可否达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趣”“言之有神”“言之有礼”和“言之有喻”。
(18)导游词是否有“针对性”,导游艺术和方法能否“运用而又无形”。
(19)外语讲解是否清楚、准确、流畅,“达”“雅”是否有时代感。海外导游内容,能否同国内情况对比进行。
(20)每接一团是否发“征求意见表”,游客满意率可否达90%以上。
(资料来源:王连义,导游技巧与艺术.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注释】
[1]减柱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木架构筑方式,将建筑中的部分金柱(内柱)移去,使得室内空间更为宽敞(建筑最外侧靠近屋檐的一排称为檐柱,四角的柱子称为角柱,檐柱以内凡不在屋脊位置的都是金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