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区的龙舟竞渡尤其源远流长。岭南地处五岭以南,是古越人聚居之地,被称“百越”或“百粤”。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古越人就生活于此,该区域河流众多,水网交错,最长的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在此汇流而成,还有大量支流纵横其间。珠江三角洲地区河道名或地名中,“涪”“激”“涌”“沥”“海”即“大河”或“小河”之意。西汉刘安编撰的《淮南子》云:“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东汉袁康撰、吴平辑录的《越绝书》载:“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最早居住在这里的百越人伴水而居,靠水而生,多以舟楫为家,因此熟水性、善操舟。这成为龙舟竞渡兴盛的先决条件,孕育了长盛不衰的龙舟竞渡习俗。
古越人何时开始龙舟竞渡?目前无确凿文字可考。著名学者闻一多在著作《神话与诗》中提出,端午日源于古越人的龙神祭祀日,龙舟竞渡是古越人的龙图腾祭祀活动。古越人崇龙敬龙,把龙作为一种图腾刻在身上,以祈求自然神秘力量的庇护。《汉书·地理志下》应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淮南子》载:“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这记载了古越人“文身象龙”的习俗,即古越人断发文身、自比龙子,还将舟船制成龙形、刻上龙纹,以竞渡形式逐疫祈福、禳灾迎祥,本质上是一种对龙图腾的原始信仰。古越人的龙舟竞渡最初是一种图腾祭礼,直到南北朝时期才与纪念屈原的活动相融合。唐初已有诗文涉及龙舟竞渡,唐太宗第八子李贞的《峡山观竞渡》中描述了其在东莞峡山观竞渡的情形,这是最早书写岭南龙舟竞渡的诗歌,其曰:“峡山晴带霞,峡水倒流花。芳渚停千舫,寒潭浸几家。飞舟海客渡,急鼓醉人挝。何处来神女,凌波出水涯。”清梁廷楠《南汉书》卷六“后主纪二”载:“又踵祖父奢酷。……城西,浚玉液池,以岁之五月五日,出宫人竞渡其中。”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后主刘鋹每年五月五日要带领宫人参加龙舟竞渡。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元夕》中描述了当时南海县在正月十五日举行龙舟竞渡的情景:“南海观元夕,兹游古未曾。人间大竞渡,水上小烧灯。”从上述诗句可见岭南龙舟竞渡之早期脉络。(www.xing528.com)
明清时期是岭南龙舟竞渡的鼎盛时期,岭南水乡区域的地方志均有或多或少的记载。明代的《天山草堂集》对广东龙舟竞渡描述甚详:“粤人习海,竞渡角胜,而大舟比常制犹异,十余年始一举。船广可三丈,长五之。龙首至尾,金光夺目,叠彩如层城。上饰童男女,作仙佛鬼神及古英雄,凡数十事,旋转舞蹈,冒之以幔,数里外望犹可见。两旁持短楫应鼓者百夫,银帽红衫,铙吹沸作。”于此可见珠三角地区龙舟竞渡的规模之大、花样之多、时间之长、竞争之激烈。南海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西江、北江流经大部分地区。本地人称“江”为“海”,认为“江边”即“海边”,“过江”即“出海”,因此,南海民间龙舟竞渡尤为盛行。明崇祯十五年《南海县志》卷五“风俗志”载:“端午,饮艾蒲,观竞渡,五日乃止。舟中各悬花球,香浮海面。”清顺治十四年《南海九江乡志》载:“端午饮艾酒、酿角黍、竞龙舟夺标,至六七八九月兴犹未阑。”清道光十五年《南海县志》载:“每岁龙船络绎不绝,草场堡、横沙乡尤盛。”清光绪九年《九江儒林乡志》载:“乡人每夏五月,必斗龙舟。”这些文字记录着南海地区的龙舟竞渡风俗,为后世留下了恒久不灭的历史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