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关于流变模型的研究工作已开展了不少。人们已经提出了很多弹黏塑性模型[127,128,179],例如Yin和Graham、Kim和Leroueil等。关于相应的流变模型应用到实际工程的数值分析工作已开展了不少[129,181],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弹黏塑性模型模拟的结果比采用弹塑性模型的模拟结果更为接近现场实测值,这是由于前者更能体现除变形与渗流耦合(固结)之外的、固结和流变对超静孔隙压力复杂耦合作用的影响。
目前,关于流变模型的研究工作已开展了不少。人们已经提出了很多弹黏塑性模型(EVP)[127,128,179],例如Yin和Graham(1999)、Kim和Leroueil(2001)等。Bjerrum[180]认为在试验中应尽力使土样接近原状K 0固结未扰动的应力条件,以使试验结果能够更准确更可靠地反映现场天然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一般认为,本构模型的研究也应当基于这样的考虑。目前基于K 0固结的三轴和一般应力条件下关于天然土弹黏塑性的应力应变特性的试验、本构模型和理论研究非常有限,大多数的关于土黏弹塑性变形特性的研究都是利用等向固结的重塑土样进行的。人们普遍认为,要想准确预测建筑物的早期及工后沉降,必须在计算中充分考虑天然土的各向异性及与应力路径相关的结构渐进破损的黏弹塑性变形特点。
关于相应的流变模型应用到实际工程的数值分析工作已开展了不少(Rowe和Hinchberger,1998;Zhou和Yin,2004)[129,181],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弹黏塑性模型模拟的结果比采用弹塑性模型的模拟结果更为接近现场实测值,这是由于前者更能体现除变形与渗流耦合(固结)之外的、固结和流变对超静孔隙压力复杂耦合作用的影响。(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