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21世纪议程: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促进城市生态与环境

中国21世纪议程: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促进城市生态与环境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21世纪议程》把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措施。我国正在实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必将大大推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节能。如果工业锅炉的平均热效率提高到OECD国家的目前水平,中国在1995年能源使用上的一次性节能量可达7000×104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10×104吨。在许多情况下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最有效方法。

中国21世纪议程: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促进城市生态与环境

我国属能源高消费的国家。我国的能源工业面临两方面的挑战,既要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又要同时考虑大气环境保护的因素。《中国21世纪议程》把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措施。我国正在实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必将大大推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节能。

为实施“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我国不仅注意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政策和规划。1996年5月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科委联合制定了《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提出各行业节能技术方向和目标。随后又联合推荐106项重点推广节能科技成果。1996年9月,国家经贸委支持的“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全面启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1997年11月,《节约能源法》颁布实施。在制定节约能源的决策和规划时,中国政府把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目前,节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空前活跃。我国在高效电光源、洁净煤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人员、信息交流和技术、经济合作;引进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综合资源规划等适合市场的经济的规划和管理立法;利用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提供的优惠贷款和赠款,建设了一批节能、新能源开发和教育培训等项目,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将在大气污染防治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常用能源消耗强度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能源效率。能源消耗强度可以定义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初级能源。自1980年以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节能活动,实施有助于结构和技术变化的各项政策,对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了50%,每年约下降4.5%。

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主要归功于工业能源效率的提高。影响工业能源效率提高的因素有:①结构性因素,即对中间及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变化。它被认为是推动工业能耗降低的主要动力,据估算,以产品种类的变化为主导的工业结构调整占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下降总量的70%。②技术性因素,即产品生产及服务中技术的变化和能源管理。它对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我国的能源消耗强度已有了大幅度下降,但仍是世界上单位能源消耗最高的国家之一。1995年我国的能源消耗强度是美国的4倍左右,工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大于日本和美国,而我国的工业仍过分依赖于低效率、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且能源技术,特别是能源密集型产业和主要能源消耗设备的效率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www.xing528.com)

我国的节能重点为:

①燃煤电厂。据统计,1995年全国共有燃煤机组2910单元,其中装机容量小于100兆瓦者占81.5%,数量众多的小机组是导致供电煤耗居高不下和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②工业锅炉工业锅炉煤炭消耗量约占总耗煤量的30%,是节能潜力最大的终端用能设备。现在我国约有50万台工业锅炉,平均容量仅为2.4吨/小时,77%以上的锅炉小于4吨/小时。减少这些量大面广的小锅炉,不仅可使低矮污染源对局部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减小,为集中进行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创造条件,也将使工业锅炉的平均热效率显著提高。如果工业锅炉的平均热效率提高到OECD国家的目前水平,中国在1995年能源使用上的一次性节能量可达7000×104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10×104吨。

钢铁工业。钢铁工业的能耗占中国总能源使用量的10%左右。在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费量中,煤和焦炭占74.7%。对于重点钢铁工业,能耗最高的工序依次为炼铁、电炉炼钢和焦化。钢铁工业的主要节能措施包括降低铁钢比、推行连铸、减少平炉钢、推广高炉喷煤粉。近年来,由国家专项贷款和企业自筹的钢铁工业节能技术改造投资每年达1亿元以上。

④建材工业。建材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煤炭消费量17%以上,也是节能潜力较大的工业部门。在许多情况下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最有效方法。并且,在所有污染防治技术中节能是最经济的方法,不但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还节约了能源,具有相当大的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