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诞生及启示:城市生态环境与地球生命史

人类诞生及启示:城市生态环境与地球生命史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距今7.5亿年前,简单的海洋生态系统出现,并且诞生了最简单的原生动物。最后又从古猿中分出一支向人类发展的支系——拉玛猿。尽管在距今约5000年以前,人类脱离了野蛮而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历史,但是始终未能脱离也无法脱离生物圈的怀抱。以上的地球生命史告诉我们:人类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诞生、生存与发展从来离不开地球环境,更具体来说就是离不开地球生物圈这个环境。

人类诞生及启示:城市生态环境与地球生命史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科学事实明晰地告诉我们: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改变了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才有了生命的世界,才有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这就是地球生物圈的演变历史

人类的诞生过程

让我们带着“温故知新”的目的,穿越漫漫时空,去翻赏地球那奇丽壮观惊心动魄的生命孕育成长画卷吧。

大约46亿年前,地球刚由一团熔融火球冷却成为具有坚硬岩石圈壳的行星,死寂地绕着太阳运行。它外受太阳和宇宙射线的高强度辐射,内受高温高压岩浆的剧烈冲击。于是地球骤冷骤热,地震不断,火山爆发不绝,并且其中的元素起化学反应,不断有甲烷、氨等气体分子和水分子生成。

如此历经10亿年,终于形成了环绕全球的无氧大气圈和覆盖地表的水圈。但是,此时的地球依然是一个绝对的无机环境。内外力的继续作用又造成了陆地、海洋和大气的分化,为生命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继而又在闪电能量的作用下,大气中的氨和甲烷溶于海水中,变成复杂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蛋白质分子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最初有生命的简单细胞。于是,地球生命就这样在原始海洋中孕育。大约距今32亿年前,在海洋中出现了无细胞核的原始生物——细菌蓝藻

由于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分子,大气中才开始积累氧气,生命也实现了由无氧发酵进化到有氧呼吸的飞跃。又过了15亿年,具有真核细胞的绿藻类植物出现,它更强烈的光合作用加速了大气中的氧浓度,又使生命进化实现了由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的飞跃。距今7.5亿年前,简单的海洋生态系统出现,并且诞生了最简单的原生动物。大约距今4.2亿年以前,由于大气中氧的浓度超过了10%,于是受宇宙射线和紫外线作用,臭氧层形成。臭氧层的出现对生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有效地吸收了大量的太阳紫外线,使生物免受致命的杀伤,这就给海洋植动物的登陆创造了必要条件。

于是在距今4.2亿~3.5亿年前之间,海洋中的光蕨类植物成功登陆,大地绿化,并且昆虫和节肢动物出现。距今3.5亿年前,陆地已普遍绿化,在海中经历了30亿年进化而成的脊椎动物登陆成功。又在距今1.8亿年前,地球上已经呈现勃勃生机:以裸子植物为主的热带雨林铺天盖地,爬行动物恐龙四处横行。接下去就是迄今也说不清楚的突发性灾难降临:在短时间内,恐龙灭绝,雨林退毁。又过了3000万年,陆地生机才得以复苏,以被子植物为主的热带雨林替代了裸子植物雨林,哺乳动物不仅进化成形而且取代了昔日恐龙的地位。这一次动植物的演替奠定了今天生物圈的基础。(www.xing528.com)

到了距今数百万年的时候,地球上湿热的气候逐渐变得干燥寒冷,导致雨林退减草原出现。于是,由距今7000万年前哺乳动物中分化出来的叫灵长类动物中的一支,被迫告别它们无忧无虑的树上生活而来到地上。这就是半地栖古猿。为了觅食和防敌,它们开始直立以环视草原上的情景。紧接着地球上普遍发育第四纪冰川,森林大面积消灭,很多生物死亡。这时,形态结构适于地面生活的古猿被选择下来得以生存和发展。最后又从古猿中分出一支向人类发展的支系——拉玛猿。

当拉玛猿完全确立了直立姿态并且开始用手制造简单工具时,地球上奏响了其生命进行曲的最动人的乐章:人和猿分家了!人类诞生了!从此地球进入了光辉灿烂的人类历史的时代。

此后,人类在地球生物圈的怀抱中又成长了200多万年。尽管在距今约5000年以前,人类脱离了野蛮而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历史,但是始终未能脱离也无法脱离生物圈的怀抱。

以上的地球生命史告诉我们:人类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诞生、生存与发展从来离不开地球环境,更具体来说就是离不开地球生物圈这个环境。地球生物圈孕育和养育了人类,它是人类名副其实的母亲,是人类当思尊重、当思回报之所在。

地球生命进化的潺潺流水流淌几十亿年,才变成了川流不息的长河,可见地球生物圈的形成是何等来之不易。而没有生物圈,就绝不可能有人类的昨天和今天。

因而我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善待并珍惜生物圈,善待自然环境。因为它们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我们毁了这个以生物圈为主体的自然环境,就等于毁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之路。因此,善待自然环境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