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IBD患者存在严重的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肠黏膜通透性明显增高,大量细菌内毒素、毒性胆酸吸收入血,通过门脉系统进入肝脏,激活肝内库普弗细胞释放大量肿瘤坏死因子,损伤小胆管上皮细胞,导致胆管上皮细胞慢性损伤和修复,小胆管节段性增生和狭窄,形成典型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病理改变。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是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特征为肝内小胆管慢性炎症,进而导致节段性小胆管狭窄,胆汁淤积、肝细胞损伤以及间质纤维化,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75%的PSC患者合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肠源性毒素是PSC的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IBD患者存在严重的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肠黏膜通透性明显增高,大量细菌内毒素、毒性胆酸吸收入血,通过门脉系统进入肝脏,激活肝内库普弗细胞释放大量肿瘤坏死因子,损伤小胆管上皮细胞,导致胆管上皮细胞慢性损伤和修复,小胆管节段性增生和狭窄,形成典型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病理改变。PSC的病变区域多集中在汇管区,该区域特殊的胆管上皮细胞表达多种病原体模式识别受体,包括NLRP和所有已知的TLR,可识别各种外源性或内源性的细菌成分或细胞损伤分子,激活炎症小体,通过髓样分化因子88依赖或非依赖的炎症信号通路,激活转录因子(如NF-κB、干扰素调节因子-3)、多种先天性免疫应答基因,最终导致肝胆管上皮细胞和肝细胞慢性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形成。Kummen等通过细菌DNA进行16SrRNA基因测序对543份粪便样本进行比较发现,PSC患者无论是否合并溃疡性结肠炎,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无明显差异,然而与健康对照和单独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比较,PSC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减少,韦荣球菌的含量明显增高,是PS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可能成为预测PSC的微生物标志物(Kummen et al,2017)。(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