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胃内微生态和GERD的关系

胃内微生态和GERD的关系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Hp感染及其根除与GERD发病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热点,但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Corley等发现体内Hp抗体水平与Barrett食管存在负相关,并且GERD可能是介导Hp与Barrett食管之间的中间疾病状态。CagA阳性的Hp感染通过降低GERD的严重度进而防止Barrett食管的发生。有Meta分析认为,尚没有充分的研究结果能够证明Hp与GERD之间的关系。Hp可以诱导这2个基因发生多态性改变,促使胃内低胃酸状态的形成,从而减少GERD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胃内微生态和GERD的关系

胃在胃肠道微生态系统中同样具有一定特殊性,由于胃酸分泌而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特征性的微生物群落。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胃黏膜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Hp),从此开启了Hp相关胃肠道疾病研究的新篇章。人体研究证实Hp与胃内其他菌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Yin等发现,Hp在胃内长期定植可影响胃十二指肠原籍菌的分布和数量,Hp感染后的胃内微环境不适合乳酸杆菌繁殖,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双歧杆菌和拟杆菌则对Hp感染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研究发现,除了胃型上皮和十二指肠胃化生区,食管下段中同样存在着Hp并且可能是由胃部Hp移行而来。在正常食管、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三者中,后两者中Hp检出率较前者低。

Hp感染及其根除与GERD发病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热点,但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多数研究表明,Hp在食管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是保护性因素。然而Saad等综合分析10篇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根除Hp能够显著改善GERD患者的症状。这一现象可能与Hp导致壁细胞泌酸下降,Hp产氨中和胃酸、食管黏膜保护性适应有关(Saad et al,2012)。(www.xing528.com)

Corley等发现体内Hp抗体水平与Barrett食管存在负相关,并且GERD可能是介导Hp与Barrett食管之间的中间疾病状态。Meta分析表明Hp根除后发生食管腺癌的风险性增加,甚至可能是导致肿瘤的诱因,并且与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CagA)阳性的Hp种群有关(Corley et al,2008)。Malfertheiner等进一步总结了第4届Maastricht Ⅳ/佛罗伦萨共识报告,提出Hp与GERD发病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而且其致病菌属主要集中在CagA阳性菌群。CagA阳性的Hp感染通过降低GERD的严重度进而防止Barrett食管的发生。Graham等人认为Cag致病岛与黏膜IL-1β分泌有关,从而导致黏膜炎性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Hp感染能够减少约50%的食管腺癌发生的风险。少数研究认为,Hp的存在并不影响GERD及Barrett食管的发生。有Meta分析认为,尚没有充分的研究结果能够证明Hp与GERD之间的关系。对107例研究者进行的回顾性分析发现,Hp与Barrett食管并没有病原学的联系。Hp影响Barrett食管的发生及其进展为食管腺癌过程的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Hp的定植位置对食管黏膜疾病也有重要意义(Malfertheiner et al,2012)。Liu等发现,当Hp定植在食管黏膜,其可通过上调环氧合酶-2和前列腺素E2基因表达,从而加重黏膜炎性反应,诱发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的发生;当Hp定植在胃内,其可能减少GERD及Barrett食管的发生。有研究认为,IL因簇及IL-1β是导致胃内低胃酸的主要危险因素。Hp可以诱导这2个基因发生多态性改变,促使胃内低胃酸状态的形成,从而减少GERD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同时,Hp可通过降低胃酸的分泌从而调节胃内瘦素的水平(Liu et al,2011)。Howard等研究证明瘦素可通过结合其受体,促进癌症细胞增殖及凋亡能力增强。Francois等也发现在高胃酸水平的同时,胃内瘦素水平也会升高,通过结合相应受体,促进黏膜细胞增殖,最终促进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的发生、发展。Hp的根除同样会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失衡。Robinson等发现Hp感染会诱导机体产生调节性T细胞,从而减弱宿主Thl及炎性细胞效应,维持其与宿主之间的共生平衡状态。食管腺癌的病因虽然已研究数十年,但是仍无定论。通常认为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饮食因素均可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热衷于探讨微生态对食管腺癌的作用机制。但目前采用宏基因组学等实验证据力度较强的方法,深入研究食管腺癌患者食管黏膜菌群构成,建立早期食管腺癌诊断的研究仍然很少。只能通过Barrett食管与正常黏膜菌群之间的差异来推测食管腺癌发生、发展中微生态的改变,从而从微生态角度切入对食管腺癌的具体机制研究(Howard et al,2014;Francois et al,2008;Robinson et al,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