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离散数学(下册)习题解,A、B、C关系分析

离散数学(下册)习题解,A、B、C关系分析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错误,例如:A={a},B={a,b},C={{a,b},d},有AB,B∈C,但AC。(A-B)∪(A-C)=(A∩)∪(A∩)=A∩(∪)=A-(B∩C)=A,所以只要A∩B∩C=,等式成立。若A-B=B-A,则A 与B 有什么关系?

离散数学(下册)习题解,A、B、C关系分析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1至100的整数中的完全平方数的集合;

(2)大于3而小于等于7的整数集合;

(3)12的质因数集合;

(4)全体偶数的集合。

解:(1){1,4,9,16,25,36,49,64,81,100};

(2){4,5,6,7};

(3){2,3};

(4){…,-2,0,2,…}。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被5除余1的整数集合;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单位圆内(不包括单位圆周)的点集;

(3)使有意义的实数x 的集合。

解:(1){5x+1|x∈Z};

(2){(x,y)|x2+y2<1};

(3){x|x∈R且x2+x-6≠0}。

3.判定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

(1){a}∈{a,b,c};

(2){a}⊆{a,b,c};

(3)∈{a,b,c};

(4)⊆{a,b,c};

(5){a,b}⊆{a,b,c,{a,b,c}};

(6){a,b}∈{a,b,c,{a,b,c}};

(7){a,b}⊆{a,b,{a,b}};

(8){a,b}∈{a,b,{a,b}};

(9){a,b,c}⊆{a,b,c,{a,b,c}};

(10){a,b,c}∈{a,b,c,{a,b,c}}。

解:(1)错误 (2)正确 (3)错误 (4)正确 (5)正确

(6)错误 (7)正确 (8)正确 (9)正确 (10)正确

4.对于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各命题是否正确:

(1)如果A∈B 及B⊆C,则A∈C;

(2)如果A∈B 及B⊆C,则A⊆C;

(3)如果A⊆B 及B∈C,则A∈C;

(4)如果A⊆B 及B∈C,则A⊆C;

(5)如果A∈B 及B⊈C,则A∉C;

(6)如果A⊆B 及B∈C,则A∉C。

解:(1)正确。

(2)错误,例如:A={a},B={{a},b},C={{a},b,d},有A∈B,B⊆C,但A⊈C。

(3)错误,例如:A={a},B={a,b},C={{a,b},a},有A⊆B,B∈C,但A∉C。

(4)错误,例如:A={a},B={a,b},C={{a,b},d},有A⊆B,B∈C,但A⊈C。

(5)错误,例如:A={a},B={{a},b},C={{a},d},有A∈B,B⊈C,但A∈C。

(6)错误,例如:A={a},B={a,b},C={{a},{a,b}},有A⊆B,B∈C,但A∈C。

5.写出{a,b,c}的全部子集和真子集,并求幂集。

解:令A={a,b,c},ρ(A)={,{a},{b},{c},{a,b},{a,c},{b,c},{a,b,c}}。ρ(A)中的元素就是A 的全部子集,其中除A 本身之外,都是A 的真子集。

6.求下列集合的幂集:

(1){a,{a}};

(2){,a,{a}}。

解:(1)令A={a,{a}},ρ(A)={,{a},{{a}},{a,{a}}};

(2)令B={,a,{a}},ρ(B)={,{},{a},{{a}},{,a},{,{a}},{a,{a}},{,a,{a}}}。

7.设某集合有40个元素,试问:

(1)可构成多少个子集?

(2)其中有多少个子集的基数为奇数?

(3)是否有含有41个元素的子集?

解:(1)可构成240 个子集;

(2)有240/2=239个子集的基数为奇数;

(3)不可能有含有41个元素的子集。

8.设E={1,2,3,4,5},A={1,4},B={1,2,5},C={2,4},试求下列集合:

(1)A∩B;

(2)A∪B;

(3)A∩B∩C;

(4)A∩;

(5);

(6)(A∩B)∪;

(7);

(8)A∪∪C;

(9)ρ(A)∩ρ(B);

(10)ρ(A)-ρ(B)。

解:(1)A∩B={1};

(2)A∪B={1,2,4,5};

(3)A∩B∩C=;

(4)A∩={4};

(5)={2,3,4,5};

(6)(A∩B)∪={1,3,5};

(7)={2,3,4,5};

(8)A∪∪C={1,2,3,4};

(9)ρ(A)∩ρ(B)={,{1}};

(10)ρ(A)-ρ(B)={{4},{1,4}}。

9.判定下列命题哪些是恒成立? 恒不成立? 还是有时成立? 可用文氏图来确定。

(1)若a∈A-B,则a∈A-(A∩B);

(2)若A≠B,则A∩=B∩

(3)(A-B)∪B=A∪B;

(4)(A-B)∪(A-C)=A;

(5)(A-B)∩(A-C)=

解:(1)恒成立。若a∈A-B,则a∈A,a∉B。由a∉B,有a∉A∩B,所以a∈A-(A∩B)。

(2)恒不成立。由A∩=B∩,必有A=B。

(3)恒成立。(A-B)∪B=(A∩)∪B=(A∪B)∩(∪B)=(A∪B)∩E=A∪B。

(4)有时成立。(A-B)∪(A-C)=(A∩)∪(A∩)=A∩()=A-(B∩C)=A,所以只要A∩B∩C=,等式成立。

(5)有时成立。当A⊆B∪C 时,成立。

10.A,B 为任意两个集合,求证:

A-(A ∩B)=A-B

11.设A,B,C 是三个任意集合,求证:

(1)(A∪B)-C=(A-C)∪(B-C);

(2)A-(B-C)=(A-B)∪(A∩C)。

12.证明(A∩B)∪(A∩(B∪C))的补集是(A∪B)∩(A∪B)∩(A∪C)。

13.证明下列等式:

(1)(A∪B)∩(∪C)=(A∩C)∪(∩B)∪(B∩C);

(2)(A∪B)∩(A∪C)=A∪(B∩C)。

(2)(A∪B)∩(A∪C)=A∪(B∩C)。

14.设有集合A,B:

(1)若A-B=B,则A 与B 有什么关系?

(2)若A-B=B-A,则A 与B 有什么关系?

解:(1)若A-B=B,则B=B∩B=(A-B)∩B=A∩∩B=A∩=,又=B=A-B=A∩=A∩E=A,所以有A=B=

(2)若A-B=B-A,则B∪(B-A)=B∪(A-B),有B=B∪A,同理A∪(B-A)=A∪(A-B),有A=B∪A,所以有A=B。

15.在城镇居民身份调查中,假设在15名居民中,有12名是工人,有5名是干部,其中有3名具有双重身份,即编制是工人,做干部工作(以工代干人员),试问既不是工人又不是干部的非在职人员几人?

解:设A1={工人},A2={干部},则按题意有:

|A1|=12,|A2|=5,|A1∩A2|=3,|A1∪A2|=|A1|+|A2|-|A1∩A2|=14,

所以既不是工人又不是干部的人共15-14=1人。

16.某校足球队有球衣38件,篮球队有球衣15件,棒球队有球衣20件,三个队队员的总数是58人,其中有三人同时参加三个队,试求同时参加两个队的队员共有几人?

解:设A1={足球队员},A2={篮球队员},A3={棒球队员},则按题意有:

|A1|=38,|A2|=15,|A3|=20,|A1∪A2∪A3|=58,|A1∩A2∩A3|=3,

由包含排斥原理,得

|A1∪A2∪A3|=|A1|+|A2|+|A3|-|A1∩A2|-|A2∩A3|-|A1∩A3|+|A1∩A2∩A3|

即58=38+15+20-|A1∩A2|-|A2∩A3|-|A1∩A3|+3。

所以|A1∩A2|+|A2+A3|+|A1∩A3|=18。

参加两个队的队员共18人。

17.(1)在一个班级的50个学生中,有26人在第一次考试中得到A,21人在第二次考试中得到A,假如有17人两次考试都没有得到A,问有多少学生两次考试中都得到A?

(2)在这些学生中,如果第一次考试中得到A 的学生人数等于第二次考试中得到A 的人数,如果仅仅在一次考试中得到A 的学生总数是40,并且有4个学生两次考试都没有得到A,问有多少学生仅在第一次考试中取得A? 问有多少学生仅在第二次考试中取得A? 又问有多少学生在两次考试中都得A?

解:设A1={第一次考试得到A 的学生},A2={第二次考试得到A 的学生}。

(1)按题意有,|A1|=26,|A2|=21,|A1∪A2|=50-17=33,由包含排斥原理,得

|A1∩A2|=|A1|+|A2|-|A1∪A2|=26+21-33=14,

所以两次考试都得到A 的共14人。

(2)|A1|=|A2|,|A1∪A2|=50-4=46。

又|A1∪A2|=|A1|+|A2∩A1|+|A1∩A2|,|A1|+|A2|=40,故|A1∩A2|=46-40=6,由|A1∪A2|=|A1|+|A2|-|A1∩A2|,得到2|A1|=46+6=52,即|A1|=|A2|=26。

所以在第一次(或第二次)考试中有26人得到A,在两次考试中都得到A 的有6人。

18.对200名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是:其中67人学数学,47人学物理,95人学生物,26人既学数学又学生物,28人既学数学又学物理,27人既学物理又学生物,50人这三门课都不学。

(1)求出对这三门课都学的学生人数;

(2)在文氏图中将正确的学生人数填入其中8个区域。

解:(1)设|A1|={学习数学的学生},|A2|={学习物理的学生},|A3|={学习生物的学生},由题设有,

|A1|=67,|A2|=47,|A3|=95,|A1∩A3|=26,|A1∩A2|=28,|A2∩A3|=27,|A1∪A2∪A3|=200-50=150,由包含排斥原理,得

|A1∪A2∪A3|=|A1|+|A2|+|A3|-|A1∩A3|-|A1∩A2|-|A2∩A3|+|A1∩A2∩A3|,故|A1∩A2∩A3|=150-67-47-95+26+28+27=22,

所以对这三门课都学的学生共22人。

(2)

19.设A={0,1},B={1,2},试确定下面的集合:

(1)A×{1}×B;

(2)A2×B;

(3)(B×A)2;

(4)(A×B)∩(B×A)。

解:(1)A×{1}×B={(0,1,1),(0,1,2),(1,1,1),(1,1,2)}

(2)A2×B={(0,0,1),(0,0,2),(0,1,1),(0,1,2),(1,0,1),(1,0,2),(1,1,1),(1,1,2)}

(3)(B×A)2={((1,0),(1,0)),((1,0),(1,1)),((1,0),(2,0)),((1,0),(2,1)),((1,1),(1,0)),((1,1),(1,1)),((1,1),(2,0)),((1,1),(2,1)),((2,0),(1,0)),((2,0),(1,1)),((2,0),(2,0)),((2,0),(2,1)),((2,1),(1,0)),((2,1),(1,1)),((2,1),(2,0)),((2,1),(2,1))}

(4)(A×B)∩(B×A)=

20.设A={1,2},构成集合ρ(A)×A。

解:ρ(A)={,{1},{2},{1,2}},所以

ρ(A)×A={(,1),(,2),({1},1),({1},2),({2},1),({2},2),({1,2},1),({1,2},2)}。

21.设A={a,b},B={1,2,3},C={α,β},试求A×(B∩C)和(A×B)∩(A×C),并验证A×(B∩C)=(A×B)∩(A×C)成立。

解:A×(B∩C)=A×=

(A×B)∩(A×C)={(a,1),(a,2),(a,3),(b,1),(b,2),(b,3)}∩{(a,α),(a,β),(b,α),(b,β)}=,所以A×(B∩C)=(A×B)∩(A×C)。

22.证明:若A×A=B×B,则A=B。

证明:(1)若A=,则=A×A=B×B,所以B=

(2)若B=,同理有A=B=

(3)若A≠,B≠,由A×A=B×B,有A×A⊆B×B,且B×B⊆A×A,由定理1.3.3,故A⊆B 且B⊆A,所以A=B。

23.证明:若A×B=A×C,且A≠,则B=C。

证明:(1)若B=,则=A×B=A×C,而A≠,所以C=,即B=C。

(2)若C=,同理B=C=

(3)若B≠,C≠,由A×B=A×C,有A×B⊆A×C 且A×C⊆A×B,由定理1.3.3,故B⊆C 且C⊆B,所以B=C。

24.设A,B,C,D 是任意集合,证明(A∩B)×(C∩D)=(A×C)∩(B×D)。

证明:对任意的(x,y)∈(A∩B)×(C∩D),有x∈A∩B,y∈C∩D,即x∈A 且x∈B,y∈C 且y∈D,故x∈A,y∈C 且x∈B,y∈D,有(x,y)∈A×C 且(x,y)∈B×D,(x,y)∈(A×C)∩(B×D),所以(A∩B)×(C∩D)⊆(A×C)∩(B×D)。

对任意的(x,y)∈(A×C)∩(B×D),有(x,y)∈A×C,且(x,y)∈B×D,故x∈A,y∈C 且x∈B,y∈D,即x∈A∩B 且y∈C∩D,有(x,y)∈(A∩B)×(C∩D),因此(A×C)∩(B×D)⊆(A∩B)×(C∩D)。

所以(A∩B)×(C∩D)=(A×C)∩(B×D)。

25.给定正整数集合Z+的下列子集:

A={n|n<12},B={n|n≤8},

C={n|n=2k,k∈Z+},D={n|n=3k,k∈Z+},

F={n|n=2k-1,k∈Z+}。

试用A,B,C,D 和F 表达下列集合:

(1){2,4,6,8};

(2){3,6,9};

(3){10};

(4){n|n 是偶数,n>10};

(5){n|n 是偶数且n≤10,或n 是奇数,且n≥9}。

解:(1){2,4,6,8}=B-F;

(2){3,6,9}=A∩D;

(3){10}=(A-B)-F;

(4){n|n 是偶数,n>10}=C-A;

(5){n|n 是偶数且n≤10,或n 是奇数且n≥9}=(A∩C)∪(F-B)。

26.给定下列自然数集的子集:

A={1,2,7,8};

B={i|i2<50};

C={i|3整除i,0≤i≤30};

D={i|i=2k,k∈Z+,1≤k≤6}。

求下列集合:

(1)A∪(B∪(C∪D));

(2)A∩(B∩(C∩D));

(3)B-(A∪C);

(4)(∩B)∪D。

解:A={1,2,7,8};

B={0,1,2,3,4,5,6,7};

C={0,3,6,9,12,15,18,21,24,27,30};

D={2,4,8,16,32,64}。

则(1)A∪(B∪(C∪D))

=A∪B∪C∪D

={0,1,2,3,4,5,6,7,8,9,12,15,16,18,21,24,27,30,32,64};

(2)A∩(B∩(C∩D))=A∩B∩C∩D=;

(3)A∪C={0,1,2,3,6,7,8,9,12,15,18,21,24,27,30},

B-(A∪C)={4,5}。

(4)∩B=B-A={0,3,4,5,6},

(∩B)∪D={0,2,3,4,5,6,8,16,32,64}。

27.证明:对任意集合A 和B,ρ(A)∩ρ(B)=ρ(A∩B)。(www.xing528.com)

证明:对任意x∈ρ(A)∩ρ(B),则x∈ρ(A)且x∈ρ(B),即有x⊆A 且x⊆B,故x⊆A∩B,有x∈ρ(A∩B),所以

ρ(A)∩ρ(B)=ρ(A ∩B)

对任意x∈ρ(A∩B),则x⊆A∩B,有x⊆A 且x⊆B,即x∈ρ(A)且x∈ρ(B),故x∈ρ(A)∩ρ(B),所以

ρ(A ∩B)⊆ρ(A)∩ρ(B)

综上可得:ρ(A)∩ρ(B)=ρ(A∩B)。

28.设A,B 是集合,证明:ρ(A)∪ρ(B)⊆ρ(A∪B),并给出等号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

证明:对任意的x∈ρ(A)∪ρ(B),则x∈ρ(A)或者x∈ρ(B)。

若x∈ρ(A),则x⊆A,而A⊆A∪B,于是x⊆A∪B,故x∈ρ(A∪B)。

同理可证,若x∈ρ(B),则有x∈ρ(A∪B)。

因此ρ(A)∪ρ(B)⊆ρ(A∪B)。

要使等号成立,应有ρ(A∪B)⊆ρ(A)∪ρ(B)。即对任意x∈ρ(A∪B),应有x∈ρ(A)∪ρ(B),于是由x⊆A∪B,能推出x⊆A 或x⊆B,则有A⊆B 或A⊆B。

反之,当B⊆A或A⊆B时,必有ρ(A∪B)⊆ρ(A)∪ρ(B)。

因此,要使ρ(A)∪ρ(B)=ρ(A∪B)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B 或B⊆A。

29.设x∈B,y∈B,证明{{x},{x,y}}∈ρ(ρ(B))。

证明:由x,y∈B,得{x}∈ρ(B),{x,y}∈ρ(B),故{{x},{x,y}}⊆ρ(B),所以{{x},{x,y}}∈ρ(ρ(B))。

30.设S是任意集合,证明:{,{}}∈ρρρ(S)。

证明:因为⊆S,所以∈ρ(S),{}⊆ρ(S),{}∈ρρ(S)。又因为⊆ρ(S),故∈ρρ(S),所以{,{}}⊆ρρ(S),即{,{}}∈ρρρ(S)。

31.设A,B 是任意集合,若ρ(A)=ρ(B),则A=B。

证明:对任意x∈A,则{x}⊆A,有{x}∈ρ(A),由ρ(A)=ρ(B),故{x}∈ρ(B),即{x}⊆B,得到x∈B,所以A⊆B。

同理可证B⊆A,因此A=B。

32.设A={a},判定下列各题正确与错误:

(1)∈ρρ(A);

(2)⊆ρρ(A);

(3){}⊆ρρ(A);

(4){}∈ρρ(A);

(5){a}∈ρρ(A);

(6){a}⊆ρρ(A)。

解:(1)正确。因为⊆ρ(A),故有∈ρρ(A)。

(2)正确。空集是所有集合的子集。

(3)正确。因为∈ρρ(A),故有{}⊆ρρ(A)。

(4)正确。因为∈ρ(A),故有{}∈ρρ(A)。

(5)错误。因为ρ(A)={,{a}},ρρ(A)={,{},{{a}},{,{a}}}。

(6)错误。

33.试求在1到10000之间不能被4,5或6整除的整数的个数。

解:设Ai 是1到10000之间能被i整除的整数的集合,则有:

|A4|=2500,|A5|=2000,|A6|=1666,

|A4∩A5|=500,|A4∩A6|=833,

|A5∩A6|=333,|A4∩A5∩A6|=166,

根据包含排斥原理,有:

|A4∪A5∪A6|=|A4|+|A5|+|A6|-|A4∩A5|-|A5∩A6|-|A4∩A6|+|A4∩A5∩A6|=2500+2000+1666-500-833-333+166=4666,

所以满足题意的整数个数为:10000-4666=5334。

34.设有集合{1,2,…,n},其不重复的一个排列

a1,a2,…,an

满足条件ai≠i(i=1,2,…,n),则称该排列为一个错列。求证集合{1,2,…,n}的错列个数Dn

证明:设S 是{1,2,…,n}的所有不重复排列的集合,则|S|=n!。

设有一个排列,如果j 在第j 个位置上,称该排列具有性质Pj,设Aj 是具有性质Pj 的排列的集合,故Aj⊆S。

对于{1,2,…,n}中的任意一个错列,当且仅当这个错列不具有性质P1,P2,…,Pn 中的任意一个性质,所以全部错列组成的集合为:

在集合A1 中,所有排列具有形式1,i2,i3,…,in,其中:i2,i3,…,in 是集合{2,3,…,n}的一个不重复的排列,因而有|A1|=(n-1)!。

同理当1≤j≤n 时,有|Aj|=(n-1)!。

在集合A1∩A2 中的排列具有形式1,2,i3,…,in,其中:i3,i4,…,in是{3,4,…,n}的一个不重复的排列,所以有|A1∩A2|=(n-2)!。

同理当1≤i<j≤n 时,有|Ai∩Aj|=(n-2)!。

一般地,对1≤i1<i2<…<ik≤n,有

|Ai1 ∩Ai2 ∩… ∩Aik|=(n-k)!

集合{1,2,3,…,n}中取k 个元素的组合数是Ckn,故由包含排斥原理:

35.设由某项调查,发现学生阅读杂志的情况如下:

百分之六十阅读甲类杂志;

百分之五十阅读乙类杂志;

百分之五十阅读丙类杂志;

百分之三十阅读甲类杂志与乙类杂志;

百分之三十阅读甲类杂志与丙类杂志;

百分之三十阅读乙类杂志与丙类杂志;

百分之十阅读三类杂志。

试求:(1)确定阅读两类杂志的学生的百分比

(2)不读任何杂志的学生的百分比。

解:设A1 表示阅读甲类杂志学生的集合;

A2 表示阅读乙类杂志学生的集合;

A3 表示阅读丙类杂志学生的集合。

则按题意有:|A1|=60%,|A2|=50%,|A3|=50%,

|A1∩A2|=30%,|A1∩A3|=30%,

|A2∩A3|=30%,|A1∩A2∩A3|=10%。

(1)|A1∩A2|+|A2∩A3|+|A1∩A3|-3|A1∩A2∩A3|

=30%+30%+30%-3×10%=60%。

(2)|A1∪A2∪A3|

=|A1|+|A2|+|A3|-|A1∩A2|-|A2∩A3|-|A1∩A3|+|A1∩A2∩A3|

=60%+50%+50%-30%-30%-30%+10%

=80%。

所以,|=1-|A1∪A2∪A3|=20%。

36.证明:

(1)A∩(B⊕C)=(A∩B)⊕(A∩C);

(2)A∪(B⊕C)=(A∪B)⊕(A∪C)不一定成立。

(2)设A={2,3},B={1,4,7},C={3,5},则B⊕C={1,3,4,5,7},A∪(B⊕C)={1,2,3,4,5,7},A∪B={1,2,3,4,7},A∪C={2,3,5},故有(A∪B)⊕(A∪C)={1,4,5,7},有A∪(B⊕C)≠(A∪B)⊕(A∪C),因此A∪(B⊕C)=(A∪B)⊕(A∪C)不一定成立。

37.设A,B,C 是任意集合,证明:

(1)A-(B∪C)=(A-B)∩(A-C);

(2)A-(B∩C)=(A-B)∪(A-C)。

38.下列各式中哪些成立,哪些不成立,为什么?

(1)(A∪B)×(C∪D)=(A×C)∪(B×D);

(2)(A-B)×(C-D)=(A×C)-(B×D);

(3)(A⊕B)×(C⊕D)=(A×C)⊕(B×D);

(4)(A-B)×C=(A×C)-(B×C);

(5)(A⊕B)×C=(A×C)⊕(B×C)。

解:(1)不成立。

设A={a},B={b},C={c},D={d},有

(A∪B)×(C∪D)={(a,c),(a,d),(b,c),(b,d)},

(A×C)∪(B×D)={(a,c),(b,d)},即

(A∪B)×(C∪D)≠(A×C)∪(B×D)。

(2)不成立。

设A={a,e},B={a,b},C={c,f},D={d),有

(A-B)×(C-D)={(e,c),(e,f)},

(A×C)-(B×D)={(a,c),(a,f),(e,c),(e,f)},即

(A-B)×(C-D)≠(A×C)-(B×D)。

(3)不成立。

设A={a},B={b},C={c},D={d},有

(A⊕B)×(C⊕D)={(a,c),(a,d),(b,c),(b,d)},

(A×C)⊕(B×D)={(a,c),(b,d)},即

(A⊕B)×(C⊕D)≠(A×C)⊕(B×D)。

(4)成立。对任意的(x,y)∈(A-B)×C,有x∈A-B,y∈C,即x∈A,x∉B 且y∈C,因此x∈A,y∈C,且x∉B,y∈C,故(x,y)∈A×C,且(x,y)∉B×C,所以(x,y)∈(A×C)-(B×C),即(A-B)×C⊆(A×C)-(B×C)。

对任意的(x,y)∈(A×C)-(B×C),有(x,y)∈A×C 且 (x,y)∉B×C,故x∈A,y∈C,再由(x,y)∉B×C,得x∉B,所以x∈A-B,y∈C,即(x,y)∈(A-B)×C,有(A×C)-(B×C)⊆(A-B)×C。

综上可得,(A×C)-(B×C)=(A-B)×C。

(5)成立。

(A⊕B)×C=((A-B)∪(B-A))×C

=((A-B)×C)∪((B-A)×C)

=((A×C)-(B×C))∪((B×C)-(A×C))

=(A×C)⊕(B×C)。

39.证明:对任意集合A,B,C,有(A∩B)∪C=A∩(B∪C)当且仅当C⊆A。

证明:必要性,对任意x∈C,有x∈(A∩B)∪C,由(A∩B)∪C=A∩(B∪C),有x∈A∩(B∪C),所以x∈A,即C⊆A。

充分性,若C⊆A,则A∪C=A,所以(A∩B)∪C=(A∪C)∩(B∪C)=A∩(B∪C)。

40.(1)已知A∪B=A∪C,是否必须B=C?

(2)已知A∩B=A∩C,是否必须B=C?

(3)已知A⊕B=A⊕C,是否必须B=C?

解:(1)不一定,例如A={a},B={a,c},C={c},则有A∪B=A∪C,而B≠C。

(2)不一定,例如A={a},B={a,b},C={a,c},则有A∩B=A∩C,而B≠C。

(3)B=C。因为A⊕B=A⊕C,则A⊕(A⊕B)=A⊕(A⊕C),有(A⊕A)⊕B=(A⊕A)⊕C=⊕B=B=⊕C=C,所以必有B=C。

41.设A,B,C是任意集合,证明:

(1)(A∪B)∩(B∪C)∩(C∪A)=(A∩B)∪(B∩C)∪(C∩A);

(2)(A∪B)∩(B∪C)∩(C∪A)=(A∩B)∪(B∩C∩)∪(A∩C∩);

(3)((A∪B∪C)∩(A∪B))-((A∪(B-C))∩A)=B-A。

证明:(1)(A∪B)∩(B∪C)∩(C∪A)

=((A∩C)∪B)∩(C∪A)

=(A∩C∩(C∪A))∪(B∩(C∪A))

=(A∩C)∪(B∩C)∪(B∩A)

=(A∩B)∪(B∩C)∪(C∩A)。

(3)利用吸收律,得:

42.已知集合A,B,C 满足:

A ∩C ⊆B ∩C,A-C ⊆B-C

证明:A⊆B。

证明:对任意的x∈A,则

(1)若x∈C,则x∈A∩C,而A∩C⊆B∩C,所以x∈B∩C,故x∈B;

(2)若x∉C,则x∈A-C,而A-C⊆B-C,所以x∈B-C,故x∈B。

综上可得,x∈B,所以A⊆B。

43.(1)设A⊆B,C⊆D,那么,一定有A∪C⊆B∪D 吗? 又是否A∩C⊆B∩D 一定成立?

(2)设A⊂B,C⊂D,那么,一定有A∪C⊂B∪D 吗? 又是否A ∩C⊂B ∩D 一定成立?

解:(1)对于任意的x∈A∪C,则x∈A 或x∈C,

若x∈A,而A⊆B,B⊆B∪D,则x∈B∪D,

若x∈C,而C⊆D,D⊆B∪D,则x∈B∪D,

可见,若x∈A∪C,则必有x∈B∪D,因此,A∪C⊆B∪D 一定成立。

易证,A∩C⊆B∩D 也一定成立。

(2)A∪C⊂B∪D 不一定成立。

例如,A={a},C={b},B=D={a,b},显然,A⊂B,C⊂D,而A∪C=B∪D。

所以,一般地,当A⊂B,C⊂D 时,可推出A∪C⊆B∪D。

A∩C⊂B∩D 也不一定成立。

例如,A={a,b},B={a,b,c},C={b,d},D={b,d,e},显然,A⊂B,C⊂D,而A∩C=B∩D。

所以,一般地,当A⊂B,C⊂D 时,可推出A∩C⊆B∩D。

44.设A,B 是集合,证明以下各式中每个关系式彼此等价:

(1)A⊆B,,A∪B=B,A∩B=A;

(2)A∩B=,A⊆,B⊆;

(3)A=B,A⊕B=

证明:(1)若A⊆B,对任意的x∈,则x∉B,由A ⊆B,有x∉A,x∈,所以,

,对任意的x∈A∪B,则x∈A 或x∈B。如果x∈A,x∉,由,得x∉,x∈B,故A∪B⊆B;如果x∈B,亦有A∪B⊆B。

而B⊆A∪B,所以A∪B=B。

若A∪B=B,对任意的x∈A,因为A⊆A∪B,而A∪B=B,有x∈B,故x∈A∩B。于是A⊆A∩B。又因为A∩B⊆A,所以A∩B=A。

若A∩B=A,因为A∩B⊆B,故A⊆B。

综上可有:A⊆B⇔⇔A∪B=B⇔A∩B=A。

(2)若A∩B=,对任意的x∈A,由A∩B=,可知x∉B,即x∈,所以A⊆

若A⊆,由(1)可得,,即B⊆

若B⊆,假设存在x∈A∩B,则x∈A 且x∈B,由B⊆,得x∈,x∉A,与x∈A 矛盾,所以A∩B=

综上可有:A∩B=⇔A⊆⇔B⊆

(3)若A=B,有

若A⊕B=,因为A⊕A=,所以A⊕A=A⊕B,故A=B(参见习题40)。

综上可有:A=B⇔A⊕B=

45.设Ai 是实数集合,它被定义为:

证明:

证明:首先证明

对任意的,则必存在某个正整数k,使x∈Ak,即x≤1-,则x<1,故x∈A0

最后证明

对任意的x∈A0,即x<1,则存在q>0,使x=1-q,令表示不超过的最大整数),则x≤1-,即x∈Ak,所以,故有

综上可得,

46.设Bi 是实数集,它被定义为:

证明:B0=

证明:先证

对任意的x∈B0,即x≤1,对任意的i,均有x<1+,故对任意的i,x∈Bi,所以

再证

对任意的,则x∈Bi(i=1,2,…),故对任意的i,都有x<1+,则必有x≤1成立。

假设x>1,则存在q>0,使x=1+q,令,则,故x∉Bk,与x∈Bi(i=1,2,…)矛盾。因此x≤1,故x∈B0,所以。综上可得,B0=

47.若A∩B≠,求证:

(A∩B)×(A∩B)=(A×A)∩(B×B)=(A×B)∩(B×A)

证明:对任意的(x,y)∈(A∩B)×(A∩B),有x∈A∩B,y∈A∩B,x∈A 且x∈B,y∈A 且y∈B,得x∈A,y∈A 且x∈B,y∈B,于是(x,y)∈A×A 且(x,y)∈B×B,即(x,y)∈(A×A)∩(B×B),所以(A∩B)×(A∩B)⊆(A×A)∩(B×B)。

对任意的(x,y)∈(A×B)∩(B×A),则(x,y)∈A×B,且(x,y)∈B×A,(x,y)∈A,(x,y)∈B,故(x,y)∈A∩B,所以(x,y)∈(A∩B)×(A∩B),故(A×A)∩(B×B)⊆(A∩B)×(A∩B),所以(A∩B)×(A∩B)=(A×A)∩(B×B)。

对任意的(x,y)∈(A∩B)×(A∩B),有x∈A∩B,y∈A×B,x∈A 且x∈B,y∈A 且y∈B,得x∈A,y∈B 且x∈B,y∈A,于是(x,y)∈A×B 且(x,y)∈B×A,即(x,y)∈(A×B)∩(B×A),所以(

A×A)∩(B×B)⊆(A×B)∩(B×A)。

反之,对任意的(x,y)∈(A×A)∩(B×B),有(x,y)∈A×A 且(x,y)∈B×B,故(x,y)∈A 且(x,y)∈B,所以(x,y)∈A∩B,故(x,y)∈(A∩B)×(A∩B),(A×B)∩(B×A)⊆(A∩B)×(A∩B),所以(A∩B)×(A∩B)=(A×B)∩(B×A)。

48.若A∩B≠,求证:

(1)(A∪B)×(A∩B)⊆(A×A)∪(B×B);

(2)(A∩B)×(A∪B)⊆(A×A)∪(B×B)。

证明:(1)对任意的(x,y)∈(A∪B)×(A∩B),则x∈A∪B,y∈A∩B,有x∈A 或x∈B,y∈A 且y∈B,得x∈A,y∈A 或x∈B,y∈B,故(x,y)∈A×A 或(x,y)∈B×B,即(x,y)∈(A×A)∪(B×B),所以(A∪B)×(A∩B)⊆(A×A)∪(B×B)。

(2)对任意的(x,y)∈(A∩B)×(A∪B),则x∈A∩B,y∈A∪B,有x∈A 且x∈B,y∈A 或y∈B,得x∈A,y∈A 或x∈B,y∈B,故(x,y)∈A×A 或(x,y)∈B×B,即(x,y)∈(A×A)∪(B×B),所以(A∩B)×(A∪B)⊆(A×A)∪(B×B)。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