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粤港两地的种种信息表明:受“九七”香港回归祖国的美好前景推动,蓬勃发展的粤港经贸合作正由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前店后厂”“前店后仓”的较低层次向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层次迈进,两地经贸往来正步入大市场、一体化的新阶段。
环顾今日粤港,巨大的人流、物流、财流已将两地紧密连成一体: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天,有2.6万多辆大型货柜车,800多艘客货轮、20多趟列车和难以计数的小汽车往来于粤港。
改革开放至今,香港人在珠江三角洲开设了4万多家工厂,使用工人超过500万人。以纺织、服装、电子、玩具、钟表、塑料为代表的香港制造业8成以上内迁广东,不仅使香港经济结构成功转型,更使广东迅速崛起为中国沿海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在过去的5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远远高于世界GDP2.9%的平均增长率,进出口总值连年居全国首位,1996年外贸出口和进口总额预计可达6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
综观粤港之间的经贸合作,过去相当长时间处于较低的层次,广东吸引香港的,主要是其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优惠的政策,廉价的厂房和劳动力,因而双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贸易、投资和加工生产等领域,“三来一补”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即所谓“三头在外”,即资金在外、市场在外、技术在外。
到1995年,广东所引进的530多亿美元资本中,75%以上来自香港,广东80%左右的进出口业务是与香港之间进行的,人们形象地称粤港两地这种互补互利、共存共荣的经贸关系为“前店后厂”“前店后仓”。随着这种合作模式的局限性日渐显露,尤其是香港回归在即,香港看中广东的,更多的则是通过广东走向内地大市场的优势,粤港经济合作正由此逐步超越“前店后厂”的阶段,向结构性和整体性合作的新领域拓展。(www.xing528.com)
与过去以加工贸易为主、“三头在外”的合作模式相比,如今香港更多的企业把眼光转向了祖国内地这个潜力无穷的大市场,他们透过广东来开拓内地的产品技术市场。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所作的统计表明:华南地区港资企业的内销比例已达30%。与此相适应,港商投资广东的重点开始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大规模、周期长,着眼长远利益,不图一时之利的项目。
近年来,粤港在公路、港口、能源、通信等大型基础设施上的合作急增,深圳科技工业园、广州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山火炬开发区等高科技产业区都是粤港两地合作的产物,一些港商则独具慧眼在惠州、中山等地兴建科技开发机构和以高科技为目标的工业园。港商投资的深圳中华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原是一家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通过走高科技开发之路,该公司如今3秒钟就生产一辆自行车,5分钟可变换一种花色,一天可开发3个新品种,先进的技术,不仅使中华牌自行车大批出口,而且吸引了美国“施乐”、英国“蓝羚”等名牌自行车上门委托定牌生产。
广东省外经贸委主任徐德志说:粤港经济合作迈向一体化前景十分广阔,香港利用广东开放18年来所形成的庞大生产力和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转型,保持发展后劲;而广东通过香港这个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运输中心的优势,把其产品和香港遍及世界的销售网络结合起来,开拓全球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