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珠江三角洲互相沟通、彼此信任、比较融洽的新型干群关系的形成,是以雄厚的集体财力为基础的。正是集体有了殷实的“家当”,干部不必为集体各项提留发愁,群众无须承担各种名目的摊派,这才使干群之间的关系从过去“干部催粮要款、群众交钱交物”的简单关系上升到群众对集体资产的关注、对公益事业的参与等更广泛的方面来。这样,关系各项事业发展的集体资产,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珠江三角洲群众最为牵挂的事,也成为目前影响干群关系的一件大事。
经过十几年的滚动发展,珠江三角洲农村已积聚了一笔可观的集体资产,究竟有多少呢?广东省农业办公室有个全省的数据是1700多个亿,而有关部门说不止这个数。珠江三角洲占了多少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仅东莞市,据调查到1995年,镇、管理区、村三级集体资产达346亿多元,净资产200多亿元。单是管理区一级的资产总额便达到189亿元,净资产115亿元,平均每个管理区资产总额3436万元,净资产2090万元。1995年管理区级平均纯收入达到370万元,拥有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管理区有100个,年纯收入超千万元的42个。中山市农村去年仅集体固定资产总值就达90.4亿元,是1982年的21倍,其中经济联合社一级平均每个有资产近700万元。
丰厚的集体资产,不仅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河山和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更成为农村现代化的主要依靠。不管是搞农田水利、发展“三高”农业,还是修桥筑路、改善电力通信,集体投放的资金都占了大头。过去人们概念中只有城市才有的大酒店、大商场、影剧院、医院、体育馆、敬老院、文化中心等高档次文化娱乐场所在乡村田野间大批涌现,靠的就是集体资产的发展壮大。不少管理区纯收入几千万元,建酒店等都不需要银行贷款。
集体经济的第二次分配,也已成为群众主要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依靠,许多地方依靠集体资产建立了贫困救济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学生助学制度。东莞市去年管理区、村两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44.6亿元,纯收入3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从集体经济收益中得到的收入为2045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其中集体利润分配6.4亿元,人均集体分配609元。
随着珠三角集体资产存量的迅速增加,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开始转化为农民与集体的利益关系,尤其是群众对集体“保险箱”的关注,这已成为影响干群关系的一个“焦点”。突出的反映是:在一些地方和集体企业,集体资产被贪污、挪用、拖欠、挥霍浪费和随意改变权属、无偿占用、低价承包、变卖、折股的问题比较严重。这里镇一级集体资产总额少则几千万元,多则数亿元,这些属于全镇农民共有的集体资产,在有些镇长期以来未列入集体资产登记,甚至也没有反映在集体经济统计报表上。
那些通过集体积累或以集体名义获得贷款形成的行政(政府大楼、汽车等)、文教(学校、幼儿园)、卫生、福利等各类资产,或未登记,或把产权登记在别的部门名下。在深化改革和转换机制的过程中,有的地方把农民多年辛勤劳动积累发展起来的集体企业,当作乡镇村干部企业,把集体经济当作管理区或乡镇政府经济,以政代企,以政代资,资产使用完全由干部说了算,缺乏民主管理和有效监督。
在一些村,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很大,许多工程没有公开招标,有一些甚至由亲属承包,多计面积,偷工减料,干部从中收取好处。一些干部的建筑工程和财务管理知识十分贫乏,有的村长干脆把图章交由会计或出纳掌管,凡需他签名报销的单据,盖章就可以了。有的村会计不会做账,致使村财务三四年不建账。
广东省农委(办)系统1995年对3.1万个镇村经济单位进行审计,查出贪污金额622万元,违纪金额5812万元,损失金额1345万元;到去年底,全省仅经济联合社一级的集体资产被一些单位和个人拖欠、占用的资金达28亿元。上述金额中,珠三角农村占了一定的比例。
群众的反映是十分强烈的,各地关于这方面的群众来信、来访、来电以及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明显增多。据顺德市政府信访办统计:去年受理群众关于集体资产方面的信访,占了信访总数的55%。(www.xing528.com)
如何管好、用好集体资产,确保其安全、保值、增值?珠三角农村一是全面开展清产核资,进行产权界定、登记,建账立档;二是改变集体经济政社合一的状况,建立社区合作经济组织,镇一级建立经济联合总社,管理区为经济联合社,村为经济合作社,确立其法人地位,重塑集体经济发展的载体;三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将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以利益杠杆作用对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行重新调配、组合。搞得比较好的东莞市,目前实行各种类型股份合作制的管理区有208个,吸纳各种股金13.4亿元,1995年单是农民个人的股金分红便达到1.3亿元。
在上述探索中,最为群众关注的便是民主理财,他们要求把集体资产的“保险箱”变成“透明箱”。
珠三角对此重点抓了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各种合同管理。针对农村不少企业的承包合同存在只规定利润指标,不规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承包者短期行为甚至掠夺性经营,以及核算不实、虚盈实亏等问题,在镇、管理区两级成立农村承包合同办理处(区为管理小组)和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积极开展各类承包合同的鉴证、调解、仲裁工作,使农村承包合同管理走上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中山市目前在管的承包合同有10.7万份,标的金额4.3亿多元,比1992年分别增长了79%和140%。东莞市去年管理区、村两级的集体合同承包收入达到31亿多元。
再次是成立财务监督小组,“基层干部花钱,群众代表监督”。各管理区和村选择办事公正、责任心强、有一定会计知识的社员代表3—5人组成财务监督小组或理财小组,定期对集体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参与集体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做好干群之间的沟通工作。这些财务小组有职有权,定期对集体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检查。
有的管理区实行所有开支的发票必须经理财小组签名才能报销。大抓财务公开的规范化,东莞市就要求各经联社、经济社必须按“四化”标准公布集体财务收支情况:即公布地点公众化,要求公布栏设置在办公楼围墙以外、群众集居的地方;公布专栏橱窗化,要求能防风雨、不易损坏账目;公布内容通俗化,做到一般群众会看易懂;热点问题专项化,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土地转让收支、工程发包结算、干部报酬、个人借集体款等热点问题进行专项公布。
(新华社广州1996年7月21、22、23日电;《新华每日电讯》1996年7月23日;《粤港信息日报》7月27日、8月3日、8月10日;《广州日报》7月23日一版头条;《信息时报》7月23日二版头条;《欧洲时报》8月21日;《侨报》《文汇报》《大公报》8月20日;上海《文汇报》1996年11月17日头条;《经济参考报》1997年5月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