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帮助下,中山古镇穷户迈向发展日-低收入农户实现三高农业

政府帮助下,中山古镇穷户迈向发展日-低收入农户实现三高农业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生产千姿百态的各类灯饰被誉为“灯镇”的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在绝大多数农户走上富裕之后,不忘部分生活困难的低收入农户,采取措施扶持他们发展生产,成效显著。这一情况,引起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两户扶持农户纯收入高达20多万元。1996年,古镇将继续扶持低收入户发展“三高”农业。

政府帮助下,中山古镇穷户迈向发展日-低收入农户实现三高农业

以生产千姿百态的各类灯饰被誉为“灯镇”的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在绝大多数农户走上富裕之后,不忘部分生活困难的低收入农户,采取措施扶持他们发展生产,成效显著。

在珠江三角洲,有本地人口6万人、外来民工4万人的古镇,算得上是富裕之乡:199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亿多元,比上年增长35%,农民人均年收入3004元,比上年增收近300元,被中山市列为全市小康达标镇之一。

去年初,镇党委组织有关部门对全镇1.27万户农户家庭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发现有15%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这一收入水平,在珠江三角洲来说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根本谈不上发展生产。有的农户市场信息闭塞、不懂技术,一家几口人承包一两亩耕地搞一点种植,养一点草鱼鲢鱼鲮鱼鳙鱼“四大家鱼”,一日三餐仅够糊口,手中拮据。有的底子太薄,虽有比较好的种养项目,却投入不足,形不成规模,产出少,效益低。

这一情况,引起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镇党委书记陈付松说: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已使古镇人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但是仍有少部分群众处于生活比较困难的境地,让还不富裕的农户尽快富起来,这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

明确了这一认识,古镇把扶持低收入农户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通过进一步摸底核实,镇里确定人均年收入1800元以下的农户为扶持户,全镇共250户,其中又分两类:对60户特困户分一、二、三等实行救济补助,补助金额分别为400元、300元、200元,镇和各管理区(即村)各承担70%和30%;对190户有经营项目、有技术、有市场意识,但缺乏资金的低收入户,帮助其发展“三高”农业项目。经镇农业办公室、各管理区一户户摸底排队,再由农户申请、管理区同意、镇农办、党委审批,去年对60户经济收入偏低的农户给予优惠贴息贷款的扶持,镇财政为此拿出了100万元,平均每户贴息贷款1.7万元,贴息部分由镇负担40%,管理区负担30%,农户自负30%。(www.xing528.com)

麒麟管理区农民李荣旺,有养殖鳗鱼的技术,以前资金不足,无力扩大养殖。去年镇、管理区扶持他3.5万元资金,又帮助他从银行贷款25万元,加上从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他共投入70万元承租了15亩水面养殖鳗鱼,去年4月份投放鱼苗,到10月份开始上市,到年底除还清贷款外,获纯利10多万元。他高兴地说:“政府小小帮一把,就能上富路。”

据镇农业办公室统计:1995年,在镇里的扶持下,60户低收入户共经营种养面积1490亩,或养殖甲鱼、罗氏沼虾、桂花鱼青蛙、水蛇、塘虱鱼等优质水产;或经营高档阴生花卉、应节时花、立体种植反季节蔬菜等。经估算核实,平均亩产值6232元,总产值928万元,户均产值15.7万元,纯收入7.85万元。60户中除两户经营桂花鱼失败,其余都获成功,基本脱贫致富,如期归还了贷款,成功率达96%。有两户扶持农户纯收入高达20多万元。

1996年,古镇将继续扶持低收入户发展“三高”农业。镇委书记陈付松这样认为: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当绝大多数农户走上富裕之路后,更要重视少数因各种原因尚未致富的农户。不然贫富差距拉大,将直接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新华社广州1996年电;《南方日报》1996年4月11日二版头条;此篇与张愈升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