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被誉为“镇虎仔”的珠江三角洲基层镇,在基本实现农业商品化、农村工业化之后,已进入按现代城市要求,高标准超前强化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构筑现代城镇框架的新阶段。
珠江三角洲“镇虎仔”的崛起,首先经历了农业商品化、农村工业化两个阶段。农业商品化早于改革开放之初已经起步,目前这里农业商品率达80%以上,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7500元左右,土地生产率每亩2200元以上。
在商品农业大发展的基础上,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不仅珠三角愿意进入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全部转移(达70%以上),并吸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多万劳动力,仅东莞一市的外地劳动力就超过100多万人,加上10万名来自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海外“打工者”,外来劳动力已相当于该市总人口的80%。
广东省农业办公室主任冯灼锋认为:珠江三角洲在城市化进程中,避开了以农民破产、农业萎缩、农村萧条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而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新道路。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使城乡迅速趋向融合,以往城市农村互相隔离的二元结构已被城乡一体化所取代。在这一进程中,“镇虎仔”们探索总结出农村城市化的“十条标准”: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工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化,交通通讯网络化,市场经营商品化,文明卫生标准化,群众生活小康化,服务体系社会化,行政管理法规化,环境净化美化。为了实现这一中等发达国家农村现代化的水准,近1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带1000多个渡口上建起了1000多座桥,全区公路行车里程2万公里,公路密度每100平方公里在45公里以上;每百人拥有电话10门以上,可直拨世界195个国家和地区。(www.xing528.com)
现在,在珠江三角洲,大部分过去的县城镇和一批小城镇已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雏形的城市,拥有现代都市所具备的各种功能。星罗棋布的小城镇,由于规模的不断扩大,使中心城市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小,有的首尾相接,已分不清哪里是城市,哪里是乡村。
在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进程中,东莞市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广东过去的农业大县,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社会总产值300多亿元的新兴工业城市。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东莞超前进行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全市33个镇、590个村都实现通车、通电、通水、通程控电话。1992年以来,东莞市、镇两级又投入2亿元资金,每个镇都按工业区、商住区、公益事业区、文化娱乐区、农田保护区等区域功能配套的格局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如清溪镇的“新加坡模式”、樟木头镇的“小香港风格”、长安、虎门镇的中等“海滨城市”特点。目前,一个以城区为中心、镇(区)为卫星城、管理区为小市镇,以现代化的交通通信网络相联结的组团式城市,在东莞已具雏形。
(新华社广州1995年10月10日电;《新华每日电讯》10月11日三版头条;《广州日报》10月13日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