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在以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赢得了“金三角”之称的珠江三角洲,中山、东莞两个地级市,顺德、南海两个县级市被人们称为广东“四小虎”。进入90年代,伴随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昔日以稻香绿浓、鱼塘蔗林的田园风光著称的珠江三角洲农村,一个个过去的“农业大镇、财力穷镇”,在一跃成为“工业强镇、财政富镇”之后,向现代化城镇迅速迈进,向世人展现出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辉煌前景,又被人们形象地誉为“镇虎仔”。
据广东省统计局调查:到1995年底,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超过亿元的乡镇已有1100多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镇123个,20亿元以上的镇42个,30亿元以上的镇18个。分析表明:10亿元以上的经济强镇,基本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中山市小榄镇,顺德市北滘镇、容奇镇、桂洲镇,花都市新华镇等镇,产值更高达50亿元以上。在珠江三角洲,1994年财政收入超过亿元的镇有18个,5000万元以上的镇达49个。
珠江三角洲经济强镇腾跃的最大特点,一是经济全面发展;二是城镇群体崛起。
据分析,在199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创造的3000多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中,城镇创造的约占7成。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71%下降到1995年的13%,二、三产业比重则由1978年的29%上升到87%。经济发达的南海、顺德等市,第一产业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已降至10%以下。这表明珠江三角洲的“镇虎仔”们,总体上已经从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农业也已超越了单一的粮食经济,向以畜牧业、渔业为主的“三高”农业基地、农业企业的高水平发展。(www.xing528.com)
随着乡镇经济格局由过去单一的纯农业经济迈向高速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在乡村田野间汹涌而来。在这个拥有2100万人口的区域,现有100万以上人口城市两座,10万人口以上的城镇32个。建制镇493个,平均每万平方公里104个,不到6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大大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非农业人口(大部分属城镇人口)840万人,比1980年的481万人增长了75%。社会经济学者们评价:这些集区域性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信息、金融于一身的现代经济小城镇,已将珠江三角洲连成了一个黄金三角区,成为我国目前经济最发达、市场最繁荣的城市化地区。
珠江三角洲以镇为中心的城市化浪潮,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由铁路、公路、河道、港口等交通要冲发展的牵动,原有小城镇不断扩展延伸,如南海市的盐步镇,其城镇面积已比1978年扩大了两倍;二是以工业小区为主体形成新城镇,如顺德市北滘镇、容奇镇的“家电城”、三水的“饮料城”、新会的“纺织城”、东莞的“电子城”……这批新兴城镇具有现代城镇特点、功能较齐全,有的城市水平已超过一般县城;三是以专业市场、综合市场为主导的商贸型小城镇,如南海市大沥镇的摩托车市场、西樵镇的布匹市场,番禺市大石镇的家具市场,增城市新塘镇的家电市场等。
(新华社广州1995年9月22日电;《新华每日电讯》9月23日二版头条;《人民日报》海外版8月3日;《广州日报》9月28日;《粤港信息日报》《信息时报》8月3日;《中山日报》1996年3月7日;海外《侨报》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