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穿行江门田野,景色令人心醉:丘陵山坡,满目青翠,其间掩映一个个开发区、工业区、住宅区。平原上,是大片大片的农田,或稻香绿浓、蕉肥蔗壮,或水波闪闪,鱼虾欢跃。田园风光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中,有一个独特的“风景”,那就是政府各级领导挂牌管理的粮食生产责任田。江门人自豪地告诉记者:去年(1994年),市、县级市、镇、管理区4级党政领导建立的责任田184万亩,全部责任到人,年终检查验收,平均亩产比非责任田高29公斤,共增产粮食10.7万吨。
各级领导都建粮食责任田,这只是江门市精心投入农业的一个方面。近年来,这个市在稳定发展农业中形成了4条基本的经验,即:“领导不放松,投入不减少,队伍不削弱,各方不伤农。”
农业是弱质产业,社会效益大而自身效益低,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工商业“吹糠见米”,效益直接;而抓农业周期长、见效慢。怎样对待这一矛盾?江门市认为不能单从产值、产业比例、比较效益来认识农业,抓粮食是一种责任,不能只算钱。由此出发,江门抓农业不是“喊在嘴里,写在纸上,讲在会上”,而是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措施。
市里将农业和粮食生产纳入主要领导政绩考核指标,从市到管理区,领导带头,层层建立创粮食高产的示范片。在资金投入方面,不管困难多大,都要优先保证农业。据统计,1990年至1994年4年间,仅三级财政投入农业的资金就达8.9亿多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14%,年平均递增24%左右。加上外资3700多万美元,投入劳动工日1.3亿多个,共整治排灌渠道7500多公里,改造中低产田131万亩。通过这些措施,全市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2万吨左右,每亩增产50至100公斤。侨乡台山市从50年代起,每10年增产一亿斤粮食,到90年代,5年就增产一亿斤。
前些年,在一些地方出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网破、人散、断奶”的冲击面前,江门市先后两次下发稳定农业科技队伍的文件,对科技人员采取了许多十分优惠的政策,如待遇上转为国家干部、浮动工资、优先安排子女就业、“农转非”等,鼓励、支持农业科技机构“围绕服务办实体”。(www.xing528.com)
经费上更是优先保证,1994年全市科技事业费比上年增长32%,3000多名在岗农业技术干部人均4800多元,比全国推算人均3000元高60%。现在,江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健全,各县级市都建有良种示范场和示范点、化验室、土壤肥力监测站,镇有技术推广站和示范村,水稻优质品种、农作物规范栽培、配方施肥、抛秧技术等广泛应用于粮食生产中。
为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粮食稳定增长,江门着力培育上下齐心协力、各方共同支持农业的氛围。这一局面如今已基本形成,如在粮食收购上,长期坚持不打“白条”,农民不知道“白条”为何物。在农民负担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1994年使农民人均负担减少到44元,仅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2%。为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江门坚决根据省里规定,将稻谷收购保护价提高到每50公斤70元,差额部分由各级财政补贴。
(新华社广州6月29日电;《广州日报》1995年6月29日。江门农业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系列报道获宣传江门一等奖;此篇与雷仲予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