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良好的对台区位优势而吸引台资进展缓慢,对台贸易仍停留在小额贸易为主的初级阶段。这一现实激起了汕头市的紧迫感和优势危机感。正视落后,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只有抓住机遇、增创新的优势,才能打好“台球”,拓出对台经贸工作的新局面。
汕头市扩大特区范围以前,引进台资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近年来不仅与过去相比呈现滑坡态势,而且与广东其他地区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以深圳市来说,1993年底已拥有台资企业1205家,合同利用台资16.4亿美元,其中1993年新增台资企业307家。而人口只有汕头三分之一的东莞市,拥有台资企业1149家,合同利用台资12.2亿美元,是汕头的4倍。惠州市目前也拥有台资企业650家,是汕头的2倍。
而汕头市对台优势十分突出:从区位来说,汕头处于东南沿海开放地带中心点,南澳岛是粤港澳台华南经济圈距台湾最近的出海口,随着1995年广梅汕铁路与京九铁路接轨,汕头将成为华中大陆腹地的出海口,这对吸引台资具有特殊优势。从历史地缘及人文关系看,潮汕话、台湾话同属闽南语系,两地关系极为密切,交往历史悠久,目前台湾的潮籍人及后裔约40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政治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从面临的机遇来说,中央和广东省都把汕头列为对台工作重点地区,南澳是广东对台的窗口。随着台湾当局对大陆经贸政策进一步放宽,岛内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正酝酿着新的“登陆”热潮。汕头台资企业也面临从中小规模向大规模、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如能及时、正确引导,就能较快地实现产业升级。
正是基于上述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汕头市委、市政府把打好“台球”作为加快汕头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提出要强化服务,增创对台经贸新优势。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台办等部门联合调查后认为,对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强化管理、完善法制。由于海峡两岸目前的特殊现状,对台工作有很大的特殊性,为认真执行中央政策,要强化台务部门职能,重申涉台事务归口台办管理,其他部门涉台事务由市台办协调的原则。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台工作的领导,改善台务部门工作环境。根据目前吸引台资的全国性法规缺乏实施细则的实际情况,必须研究、制定“汕头市鼓励吸引台资若干措施”“汕头市台资企业管理若干规定”等地方性法规,明确规范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管理台资企业中的职责,防止政出多门。
二、加强对台宣传,提高汕头知名度,广辟招商渠道。学习全国其他地方在台湾报刊刊登文章,介绍投资环境的做法,开展对台经贸系列宣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台湾有关报刊刊出专版,介绍汕头建设成就、投资环境、远期目标、产业政策、投资项目等,同时争取在适当时候赴台开展招商活动。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现有“台商投资企业协会”的作用,广交朋友,进一步促进“以港引台”“以侨引台”“以台引台”工作。(www.xing528.com)
三、做好台资大财团工作,寻求对台经贸工作新突破。本着以争取台资大财团为突破口,大、中、小项目并举,劳动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产业兼收并蓄的原则,大力吸引台资。同时通过产业引导、政策倾斜,将台商投资引导到基础设施、农业、海洋养殖和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以及金融、信息、旅游、高新技术等产业。利用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的有利条件,下功夫做好台湾大财团的引进,以带动其相关企业到汕头投资,推动台资企业的产业升级。
四、稳住现有企业。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台资企业目前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实践证明,要使台资引得进,留得住,办得好,必须要在管理和服务工作上下一番功夫。为此,市委台办计划组织力量成立“台商投资服务中心”,专门帮助台商办理申请投资立项、登记、办证等手续。同时对全市台资企业进行分析,列出部分重点企业,落实有关领导跟踪联系,帮助解决生产中碰到的问题。为方便台商,有关人士建议今后凡经确认的台资企业,如办理有关证件,落实优惠措施等,有关职能部门可凭《台商企业确认证书》从简给予办理。
五、建立台商投资区,培育对台经贸工作新的生长点。目前汕头市地价较高,每亩高达100多万元,这个价格对于购地自盖厂房的台商来说难以承受。可考虑在汕头新区南区设立台商投资区,以较优惠的价格给台商出让土地。同时吸取原台商投资区的教训,建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并由人大授权管委会,负责制定若干管理办法,以保证土地真正用于办实业而不是炒买炒卖,如规定在投资区购地台商的交款期限、设计期限、施工期限、投产期限,否则将土地收回等强有力措施。
(新华社1995年调研报道;与林俊聪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