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汕头利用台资寻求新突破,探索台球产业创新

汕头利用台资寻求新突破,探索台球产业创新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汕头市,把利用台资、打好“台球”作为增创特区新优势、振兴汕头经济的一大战略措施之一。汕头市是全国5个经济特区之一,又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居地,据统计目前在台湾的潮汕籍同胞约40万人。“台球”回落,引人注目。据汕头市委政策研究室、对台办、市台商协会、市政府调研科联合调查,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配套设施跟不上。上述问题,令台商忧心忡忡,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汕头的投资热情。

汕头利用台资寻求新突破,探索台球产业创新

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汕头市,把利用台资、打好“台球”作为增创特区新优势、振兴汕头经济的一大战略措施之一。但经历前几年较快的发展,全市利用台资增长速度近年来却明显减缓。“台球”回落,引人注目。

汕头市是全国5个经济特区之一,又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居地,据统计目前在台湾的潮汕籍同胞约40万人。汕头市距离高雄205海里,所辖南澳县距高雄仅160海里,是广东省最靠近台湾的地方。立足这一区位优势,汕头市在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岛禁后,划出2.2平方公里土地,设置珠池、南湖两个台商投资区,制定了鼓励台商投资的实施办法和优惠政策。截至1994年底,全市共有台资企业300家,合同投资总额5.64亿美元,其中台资4.8亿美元,居全市利用外资第二位(第一为港资)。台商投资层次也逐步由初期以搬迁和转移在岛内无发展前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化。

另一方面,台商在汕头投资仍停留在三个“为主”阶段: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投资结构以生产性项目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市台资企业中投资总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有171家,占60.6%;100—300万美元的89家,占31.6%,1000万美元以上5家,占11.7%。台资企业中属生产性项目的有262家,占总数的92.9%,行业涉及纺织服装电子等20多种。台资企业产品95%以上外销到北美、西欧和日本市场,其中美国市场占相当比重。

更突出的是,全市利用台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1987年以前,台商对汕头投资停留在试探性阶段,在此之前全市仅有5家台资企业,自1988年以后则呈现迅猛态势,尤其是1990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引进台资工作会议之后,步伐明显加快,1990年至1993年4年间,新增台资企业225家,占总数的91%。但自1994年以来,引进台资步伐明显减缓,全年新办台资企业只有47家。

“台球”回落,引人注目。原因何在呢?据汕头市委政策研究室、对台办、市台商协会、市政府调研科联合调查,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配套设施跟不上。我国18个枢纽港之一的汕头港,开港已有100多年历史,1993年吞吐能力889万吨,其中挂方便旗台湾货船55艘,共约17万吨,运货台湾渔船203艘,货物1.6万吨。吞吐量已超负荷,造成货物严重积压,直接影响台资企业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和产品运输,台商被迫靠陆路运输,而公路运量少、运费高,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

供电、供水、道路等方面也比较滞后,1993年金达纸业有限公司发生火灾,救火车虽到,消防栓却没有水,等救火车到外围装好水,200万元财产已眼睁睁被大火吞噬。1994年7月另一台资企业发生火灾,消防栓同样没水。供电方面,汕头电价高于全国许多地方。据了解,天津电价0.25元/度,珠海0.4元/度,而汕头0.8元/度。停电也缺乏计划性,一台资鞋业有限公司一次在正常供电日安排大批量注塑鞋底,因突然停电,产品全部报废。一些台资厂周围道路泥泞,环境卫生很差,影响企业产品形象和客户对其产品的信心。(www.xing528.com)

二是投资软环境亟待改善。这方面台商反映比较强烈的有:

办事手续烦琐。过去在龙湖投资区申办企业手续简便,时间短,现在新办企业却要花很多时间。如台商申办“多次出入境通行证”,手续很多,费时又费力,不得不多次往返奔走。

重引进、轻管理。尤其对进入施工或投产以后的台资企业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工作十分乏力。由于各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又缺乏协调统一的权威机构,因而未能对台资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宏观指导和总体协调,一些台资企业经营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问题涉及面广,仅靠台务部门往往力不从心。

治安状况令人担忧。莲花、台一、壮柏等台资企业每到发薪日,抢劫案件时有发生,有的歹徒甚至在厂门口等工人下班伺机动手,使得企业只好改为不定期发薪。大东亚、家宝、典源等台资企业,还发生入室盗窃或员工携款潜逃案件。

上述问题,令台商忧心忡忡,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汕头的投资热情。一位很有影响的台商说:如此下去,不要说吸引新投资者,能稳住现有企业就很不错了。形势确实不容乐观:近一年多来,无论前来考察的人数,还是实际投资企业,都比以前有较大幅度下降,甚至个别原有企业已迁徙或准备迁往广东东莞深圳、饶平或福建东山等地。

(新华社1995年调研报道;与林俊聪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