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中国人从历史的教训中总结出的醒世恒言。
前些年,广东不少人持有这样一个观点:有钱就有粮。
根据似乎不无道理:在广东农村加速走向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耕地和粮食产量的减少是大势所趋,但广东可以利用毗邻港澳、背靠中部产粮大省的地缘优势,用发展创汇农业和二、三产业赚来的钱向省外、国外买粮,这是符合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合理选择。
果真如此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认为,这种观点是只讲经济效益和局部利益,忽视社会效益和大局的片面认识。他说:“广东人多地少,历来是个缺粮省,要完全实现粮食自给是不现实的。但绝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如果不下决心提高粮食自给率,完全靠外省及国际市场解决,十分被动,风险很大。”
分析一下广东的粮食市场,情况确是如此。全省6500多万人,加上1000多万外来人口,就是7500多万人。不算需求日增的饲料和工业用粮,仅从口粮角度看,如果人均250公斤原粮,就需187亿多公斤,而1993年全省粮食总产只有163亿公斤,就是产量较高的1991年,全省人均占有粮食也不过289.5公斤,只是全国水平的76.7%。有关人士测算,只为保证1000多万外来人口的吃饭,每天需要100个以上的车皮才能调进足够的粮食。
现实的情况是,广东工业所需原材料主要从内地调进,工业品的销售市场有很大部分是在北方,如果增加粮食调入,无疑是给本已十分紧张的铁路运力“雪上加霜”。还有一个日渐突出的矛盾:在市场效益的驱动下,广东农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调整产业和农业内部结构,昔日作为广东“后院粮仓”的湖南、江西等周边产粮大省同样在进行产业调整,粮食的调出量呈减少趋势,这方面广东已有过教训和感受。(www.xing528.com)
“有钱未必就有粮。”随着这一认识的逐步深入人心,省上又引导各地在思想上解决两个问题:“农业赚头小,产值低,是不是不要重视?”“农业走向市场后政府究竟有没有责任?”这些深层次的思考,促使广东各级政府切实改变过去“口号农业”“会议农业”“文件农业”的做法,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双管齐下”,下大力气抓粮食生产。
今年春节过后,省委、省政府召开三次关于粮食问题的专题会议和10多年来第一次全省范围内的春耕生产现场会,部署粮食生产。派出1000多人的工作队加强农村基层建设。省委书记谢非专程到粤东地区考察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情况。省长朱森林、副省长欧广源深入田间地头检查春耕。把粮食播种面积、产量、收购量、储备等项硬指标实行市长负责制,作为政绩考核内容,完不成的将出示黄牌警告。
省上先后派出6个检查组,查处违法用地1.4万宗,清理撤并各类开发区191个,面积32.7万亩。立足长远,省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建成50个商品粮基地,省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专项基金,市县两级每年相应安排5000万元。
不能再让农民亏本种粮了。基于此,省政府从广东的实际出发,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确定了计划内合同收购粮食的最低保护价:每担早籼三级稻谷由去年的31.6元提高到70元,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负担补贴,其中省财政补贴5元。副省长欧广源说:“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今天的农民是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制定粮食保护价,一定要让农民有利可图才有实际意义。如果用计划经济行政命令的老办法抓粮食生产,只能收效一时。”
“领导走田埂,农民有信心。”“政府抓农业的热劲多年不见了!”“种粮划算了!”满怀喜悦的农民真切地感受到了各级政府对农业的关切与重视。到6月底,3000万亩农田保护区如期划定。六七月份两次特大洪涝灾害造成早造粮食减产后,省上及时提出早造损失晚造补,千方百计落实资金、电力和农用物资。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136万多亩,达到4979万亩。晚造粮食增产81万多吨,保证了全年粮食丰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