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祖祖辈辈以种粮为天职的广东农民,近年来却不愿种粮甚至怕种粮。
原因何在?除了崛起的二、三产业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门路外,关键是种粮比较效益太低。
在广东,农民种一亩水稻究竟能不能赚钱?记者在走访中与许多农民详细算了这笔账。广东粮产区肇庆市鼎湖区永安镇浦草管理区农民龙宜初,家里三个劳动力,承包水稻55亩,去年总产值4.62万元,成本3.19万元,利润1.43万元,每亩产值840元,纯收入260元。而同是本镇桂溪管理区的农民李志安,夫妻两人,承包鱼塘10亩,总收入6.25万元,其中养鱼收入4万元,塘边养猪(用猪粪喂鱼)45头,收入2.25万元,每亩除去成本,利润2605元。
相比于这些规模种植的大户,单家独户的种粮效益就更差了。在云浮市安塘镇,57岁的莫炳森老汉说:“谁都说粮食是宝中宝,但谁也不愿意种粮,要种也只种口粮田。”莫老汉一家3口人,承包2.6亩耕地,但自家只种了1.3亩,其余的让给劳力多、地少的乡邻去种。去年共收获1150公斤稻谷,除去500多公斤口粮,出售了500多公斤,每担40元,共收入400多元,而包括机耕费、化肥、农药、种子、排灌、植保等在内的各类成本共560元,根本不赚钱。为了增加收入,他去年农闲时出去挖土方、搞建筑,收入了3000元。莫老汉说,如果在本镇的花岗岩石材厂做工,一个月就可收入600至1000元。(www.xing528.com)
这绝不是个别现象。广东省农业部门1993年对省内不同类型的9个县20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表明,每生产50公斤稻谷的成本为47.2元,而秋收前市场价为每50公斤46元至50元。农民种粮基本无利甚至亏本。
农民总结说:“一亩鱼塘胜过三亩稻,半造蔬菜好过两造禾。”正是在这一反差强烈的比较利益牵引下,走向市场的农民自觉地调整作物布局和产业结构,减少粮食尤其是产量高、产值低的杂交稻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经济效益高的优质水稻和水产养殖业、畜牧业、优质水果和蔬菜生产,金灿灿的稻田于是迅速被绿油油的菜地、清粼粼的鱼塘所取代。农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这本是走向市场后成熟的表现,但结构调减幅度过大,直接影响了粮食生产。仅新挖鱼塘,全省1992年就达40万亩。蔬菜面积,1993年发展到1043万亩,比上年增加96万亩。在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一个个昔日的老粮仓消失了,变成了粮食调入大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