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人不鬼:一方人的真实故事

广东人不鬼:一方人的真实故事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东人不鬼”。外地人总结说广东人“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甚至是“敏于行而拙于思”。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今日广东,之所以“百川归海”般汇集海内外的人才、资金、劳动力大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广东人对“利益”二字有独到的认识和运作。在广东人眼里,市场经济是竞争,效益经济,更是“让利”经济。不“鬼”,成为广东人形象的新内涵。

广东人不鬼:一方人的真实故事

一位在广州投巨资的香港客商曾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没来广东投资之前,我和许多外地人一样,认为广东人斤斤计较,唯利是图,很鬼。今天我要用我的亲身体会说:“广东人不鬼。广东人路通、财通、目光远,不图眼前小利,着眼长远发展,给了我最大限度的优惠政策。办事效率高,我在1991年12月31日上午10点钟送去意向报告,当天下午政府就做了回示。要在内地,这么庞大的工程项目,至少要盖几十个公章才行。”

“广东人不鬼”。这位先生的感慨,是对初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般胸怀与气度的广东人形象的生动概括。

也许是得地利之便,一直沐浴海风、洋风的历史渊源,抑或是较为浓厚的商品经济意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广东人除了人们熟知的“敢干”“实干”精神外,对外来文化,新生事物还有很强的消化力、包容性。正是这种“容量”,使广东人比较洒脱地摆脱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迷信权威,不追逐虚荣,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上,深知“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在追求个人利益上,不是大家争先恐后同奔一条路,而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猫有猫道,鼠有鼠路”。跳槽、炒更、升官、发财……这些在内地常常会引起轩然大波的事,在广东经常是“水波不兴”,反映平淡,不是人们冷漠,而是广东人想得开,看得远,容得下。今天你被提拔,明天我可能发大财,各得其所,用不着叽叽喳喳议论不休。外地人总结说广东人“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甚至是“敏于行而拙于思”。其实呢,是广东人认透一个理:行动是最好的“语言”,实力是最大的本钱。有了这种胸怀和追求,人们就用不着斤斤计较于一时一事的得失,更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而驻足街头,吵个“你死我活”。也不会为一点点小委屈而上告不已,非得有个“说法”才罢休。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谁不想发财呢?为了发财,每年有五六百万“打工妹”“打工仔”,南下广东,进入星罗棋布的工厂、酒店。为了发财,更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成千上万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乃至于离退休的老教授、老专家,应聘到广东的“三资”企业、乡镇企业。以至于在今日中国的“金三角”——珠江三角洲,“三多”成为普遍现象:戴眼镜的知识分子多,说普通话的外地人多(主要是北方人),前来投资办厂的外商多。

今日广东,之所以“百川归海”般汇集海内外的人才、资金、劳动力大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广东人对“利益”二字有独到的认识和运作。从商品意识、经营意识来说,广东人很“鬼”,不做亏本的买卖,不建无利的工厂,修路、架桥,办这个“节”,那个“会”,没有效益就不干,绝不会打肿脸充胖子,为了面子和虚荣而强装“好汉”。在广东人眼里,市场经济是竞争,效益经济,更是“让利”经济。在广东各地采访,不少市长、镇长、厂长、总经理会向你谈起“蛋糕”理论:合作就像做蛋糕,如果你只想自己赚钱,或干脆吃独食,再大的蛋糕也只是一块,迟早要吃尽。而如果立足发展,公平、合理分利,你赚,我赚,大家赚,蛋糕就会越做越大,越滚越多,最终大家赚得也越多。(www.xing528.com)

正是这种不计眼前小利,着眼长远大利的心态和眼光,珠江三角洲才会引来人才如潮、投资如潮。“英雄莫问出处”,不管你是初出茅庐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专家,抑或是有过“污点”的人才,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你就会得到应有的待遇、奖励和尊重。以“今日借君一杯水,明日还您一桶油”“集天下人才、钱财、经验之才为我所用”等“名言”享誉海内外的钟华生,就是凭借“尊才、爱才、用才”的用才之道,和“你先利,我后利;眼前让小利,长远让大利”的让利之道,在珠海西区一片荒凉千年的海滩上,营造出“金海岸”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新城。

一位社会学工作者说,市场经济不仅启动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其公平竞争的机制,更宽广了人的胸怀,拓展了人的视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十几年市场经济的熏陶和商品意识传统相融合,使广东人“兼容并蓄”的性格特征日渐突出。不“鬼”,成为广东人形象的新内涵。

(《经济参考报》周末版1994年12月2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