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临西江,南傍珠海,105国道纵穿而过,驱车40公里即达澳门……在外界人看来,占尽地利之便的广东省中山市板芙镇无需花费多大功夫,便可引来外资滚滚。镇委书记黄树濂却说:条件再好也不能“守株待兔”,要唱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戏”,必须要从投资“软”环境和基础“硬”设施两方面搭好“舞台”。
板芙过去是中山市有名的“大沙田”地区,直到1989年,单一的农业经济还占主导地位,全镇工业总产值只有3512万元,镇政府可支配的工业利润不足50万元,小镇籍籍无名。
现在驱车板芙,大道通衢,街市繁华,现代化厂房整齐分布,高效农业、养殖业给田园增添了新景观……黄树濂介绍:1991年全镇共引进外资5亿多港元,办起了各类工业企业150多家。其中“三资”企业49家,“三来一补”企业70家。
板芙的工业是从让利起步的。针对自己缺资源、缺技术、缺人才的实际,镇委、镇政府从长远的、综合的效益出发,采取“今日让君一杯水,明日酬我一桶油”的让利策略,低价出让土地大办“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1990年以来3年中累计出让土地近27万平方米,新增工业产值2亿多元。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港商黄泽鸿兴办的美力时塑料制品公司。这家占地100多亩的企业开始洽谈时,港商提出的先决条件是每亩土地降价一万元,这等于板芙一次性让利100万元。镇领导反复讨论后认为,按可行性计划,该项目投资总额1.5亿港元,容纳工人一万多。按照独资企业政策规定,中方对资方以工人计每人每月收取综合服务费80港元,仅此一项,镇里每年可得近1000万港币的净收入。从这一长远效益出发,镇里果断让利,并帮助该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建成投产。得到实惠的黄先生知恩图报,先后引荐港商陆先生、台商洪先生来板芙办厂,一时传为佳话,被人们诙谐称为“黄红绿三色争春”。(www.xing528.com)
黄树濂说:招商办厂,心要诚,言要实,行要信。起步之初,要舍得让利,用别人的资金来发展自己,带旺地头,并通过成功商人的现身说法,“以港引港,以港引台,以台引台”,外商投资便会纷至沓来。但这只是第一步,要使外商投资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尤其是适时培育出自己的骨干企业,形成拳头产品,就必须要全面改善基础设施。“硬”设施具备了,发展才有后劲。
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板芙镇在外商投资热潮中“居安思危”,通过自筹一点,华侨、港澳同胞捐一点,银行贷一点,市里支持一点的多种渠道,近一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共筹集5000万元,大举完善基础设施:今年9月程控电话扩充到3100门,明年底将达到5000门,正在筹建的4万门程控电话大楼可望于1995年启用;投资1000万元进行自来水改造工程,使日供水由3000吨增至1万吨之后,又在筹建日供水量为9万吨的自来水厂;去年投资1500万元建设的10万伏变电站,已于今年9月正式投入运行;8.2公里长的105国道板芙段由15米拓宽到36米,绿化、路灯一应配套;投入500多万元,兴建了4公里长的板芙二马路和5公里长的镇区公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加上超前的“硬件”建设,使板芙的经济发展后劲十足:今年上半年新增外商投资企业几十家,预计全年工业产值将比上年增长25%以上,达到6亿多元。
(新华社广州1994年电;《现代人报》1994年11月18日;《信息日报》1994年11月18日;此篇与张愈升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