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使多少梦想成真!珠江三角洲“四小虎”之首的顺德人,今天开始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构筑一座跨世纪的文化“金字塔”——广东碧桂园国际学校。
投资兴建这所学校的,是顺德市中外合资的三和物业发展有限公司。
学校坐落在被称为“龙肝凤髓”之地的顺德高级花园别墅区——碧桂园南面。学校之西,清澈的碧江缓缓流过,南面和东面环抱翠绿的山岗,校内又有一条与湖泊相连的清水河流过,中央突兀而起一座30多米的青山,上面是学校的天文台和气象站。整座学校占地360亩,依山傍水,空气清新。
校长廖秉权介绍:碧桂园学校不仅要做到“校舍一流,设备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教学质量一流”,更重要的是采用全新的、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办学模式,概括来说就是12个字:“保证基础,发展个性,服务社会”,其灵魂是发展个性。对此,这位在北京工作了20多年,先后在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从事基础教育的学制、课程、教材、教法研究,以及教材和课外读物编辑出版工作的老教育工作者有深切的感受。他认为,建国4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沿用原苏联的办学模式,强调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发展,注重各科分数,实施应试教育。
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碧桂园学校,一反这一传统模式,完全着眼于21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在保证基础中明确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工具课的主体地位,坚决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把重点放在开发学生智力上。每个学生学习的必修课是相同的,课外活动和选修课却互不相同。学生参加哪些课外活动,学习哪些选修课,由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决定。心灵手巧的学生可进行纸工、木工、车工、电工、篆刻、刺绣、烹饪、美容、插花等工艺活动;有学科兴趣的学生,刚可以在天文、气象、生物、计算机、文学等兴趣小组活动。
与这种办学模式相适应,碧桂园学校在学制、课程、教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方面实行全新的方式。采用11加1学制,即小学、初中、高中五三三分段;为使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完全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放心打好基础和培养个性,又另设大学预科一年,聘请有应试辅导经验的教师任教,使希望升学的学生都能考上大学。同时适应社会急需,开设工业、农业、商业、政法、旅游、财会、金融、外贸、医药等职业技术选修课。
1993年11月,香港无线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星期二档案》节目中连续播出北京景山学校的两个系列片。屏幕上,那些一二年级便能说、写几千汉字,三四年级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会话的可爱的学生们,那位在北京工作了几十年,用流利的粤语同香港记者侃侃而谈教育的崔孟明校长,以及那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深深吸引了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电视观众。
人称手不释卷的老板——三和公司总经理杨国强先生,此刻也坐在电视机前,沉浸在电视所展示的画面中。他敏锐地感到:碧桂园学校要达到一流质量,就需要靠拢像景山学校这样置身教育改革前列、富有经验和成果的学校。在他的授意下,毅然辞去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编辑职务、立志来故乡圆其教育家梦想的廖秉权校长带人迅速飞赴北京,与景山学校崔孟明校长共商协作办学之事。(www.xing528.com)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唯一的联系点,景山学校正向国际教育产业集团方向发展,除已建立北戴河分校——国际英桥学校外,还与美国华人团体及香港一些中方和港方企业联系新办海外分校。面对碧桂园学校展示的远大前景、崭新的办学模式和雄厚的资金后盾,崔孟明校长大感“相见恨晚”,双方很快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书。
碧桂园学校作为景山学校的分校,直接加入其国际教育产业集团;景山学校帮助和支持碧桂园学校在学制、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手段和办学体制等方面进行现代化的综合整体改革实验,并派出本校教育改革研究所所长贺鸿琛教授作为教育顾问,选派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优秀教师来分校培训教师和示范教学。与此同时,碧桂园学校还与北京21世纪实验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又成为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和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最高机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试验点。
碧桂园学校的“硬件”无疑是一流的:每个教室配有闭路彩色电视、音响和投影仪,校长通过摄像装置随时观察每个教室的教学情况。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教师从全国高薪礼聘,平均月收入2500元,同时聘请15名欧美教师。首期兴建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等共投资5000万元。
三和公司不惜巨资兴建碧桂园学校的举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也有不少人疑问:有钱办什么不好,为什么偏要投资到教育这种无利可图的清贫领域呢?
对此,杨国强总经理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说:每个人都要做人子、人女、人父、人母。父母盼望子女什么呢?俗话说:“广厦千间,夜眠七尺;良田万顷,一日三餐。”富起来以后,留给子女什么东西?最宝贵的不是钱,也不是房子,而是使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因为高质量的人才不仅是企业竞争的重要内涵,更是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谁掌握了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教育,谁就能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创办碧桂园学校的意义绝不亚于投资22亿元修建中国最大的高级花园别墅区碧桂园本身。挣钱不忘国家,盈利不忘教育。建得学府千万间,尽育英才报天下,愿这成为率先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共识!
(《经济参考报》1994年2月19日;《粤港信息日报》1994年1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