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原情,南粤路,王云峰新闻作品选

陇原情,南粤路,王云峰新闻作品选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我从“驶向21世纪的‘巨轮’”“穷与富的辩证法”“共享经济的魅力”“世界注目大西区”四个方面入手,写出了长篇通讯《驶向21世纪的“巨轮”》,在《经济参考报》周末版3月19日刊登后,受到不少人的好评。

陇原情,南粤路,王云峰新闻作品选

地方经济报道如何避免就事论事和平面的、直线的记叙,给人以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的立体、宏观印象,常常是分社记者思考的难题。

我的体会是,要使地方性的经济报道具有一定的宏观意义,必须要找准制高点。众所周知,由于地域的原因,一省一地产生不了那么多的全国性新闻,大量的报道是反映工农业生产、科技文化动态和某一行业、某一地区变化的微观新闻。要使地区性的新闻做到既特色鲜明又引人注目,首先要沉下去,广闻博采,吃透方方面面的情况,掌握大量生动的材料,然后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提炼主题,这样才能使地方新闻既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又给人“一滴水见太阳”的视角。

邓小平同志南巡以后,全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表现之一是各类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乏招商引资效果显著者,但也有不少的开发区“开而不发”,少人问津,造成大量耕地闲置浪费。去年(1993)11月我从甘肃分社调到广东分社不久,即随分社社长胡国华到珠海,后来老胡单独留下我采访,要求我对珠海西区的开发进行报道。当时的珠海西区,经过4年多的滚动开发,已初具规模,其显著的开发效果在我国首屈一指,这样的开发热土自然是新闻界追逐的“热点”,国内外关于西区的报道已有了相当的声势。究竟从何入手,才能把如火如荼的西区开发准确、生动地反映出来,同时在大量有关西区的报道中能够独树一帜?我边采访边思考,慢慢理出两条思路:

其一,西区的开发不是行政命令的产物,完全是市场经济的硕果。经过10年改革开放,珠海特区成为独具特色的花园式海滨城市,但它与深圳特区及珠江三角洲生机勃勃的顺德、中山、东莞、南海等“四小虎”相比,却有一个明显的不足:缺乏大工业群。尤其是当它酝酿进一步腾飞的时候,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没有大港口

而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西区,却是一块尚在沉睡的“宝地”,位于其西南端珠江口出海处的高栏列岛,更具有建设大港口的天然条件,这里到香港45海里,距澳门23海里,港池可利用的海岸线达70多公里,可建1万吨至10万吨级的码头泊位100多个。建成以后的珠海港,不仅面积可与荷兰鹿特丹港相媲美,更重要的是可以连贯整个珠江流域与西江流域,对华南、西南地区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珠海的决策者正是从这一优势出发,站在华南大经济区域乃至环太平洋地区将成为下一个世纪世界经济贸易中心这个大趋势的制高点,提出了“大港口、大工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一港带全区”的西区发展战略。

但西区的开发生不逢时。当1988年12月底珠海市正式成立由著名农民企业家、原白藤湖农民度假村总经理钟华生担任区委书记、区长的三灶管理区,拉开西区开发的序幕时,钟华生置身的是国家紧缩银根、控制信贷的“大气候”。面对困境,钟华生不等不靠,独辟蹊径,一步跨上民间开发之路,钟华生的认识别具眼光:“国家没有钱,不等于民间没有钱;中国没有钱,不等于外国没有钱”,“困境不是绝境,贫穷可以变为富有,关键是思想和思路。”于是“背靠国内,面向国外,广集民资,以地生财”,“集天下之人才、钱财、经验之才建设西区”,“今天借君一杯水,明日还您一桶油”,这一条条具有钟华生风格的开发方略,通过新闻媒介迅速传向海内外。

钟华生的第一招是集资入股,围海造地建新城,规定投资5000元人民币算作一股,两年内西区向投资者提供100平方米建房用地,迁入一个人的户口并安排就业。这一优惠政策和西区开发的美好前景,立即吸引投资者纷至沓来,半年后每股升值到1.5万元,不到一年半时间,就从民间、海外涌来2亿多元的启动资金,国内外数百家施工单位奔向西区。以此为发端,国内外资金滚滚而来,按年度计算,1989年平均每日引进资金10万元,1990年日引进资金50万元,1991年日引进资金100万元,1992年日引资金300万元以上。(www.xing528.com)

其二,西区不是炒地皮炒“热”的,而是靠扎扎实实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的投资环境赢得了国内外投资者,尤其是大财团、跨国公司的青睐。曾几何时,广东惠州的开发“炙手可热”,曾有“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之说,但几年过去,随着房地产业的降温,惠州逐渐为人遗忘,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惠州拥有了机会而没有抓住机会,靠炒地皮泛起的“泡沫”自然是难以持久的。而珠海西区的开发完全不同,钟华生首先运用天下之财,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挖平30多座山冈,搬动近4000万平方米土石方填海造地6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澳门半岛。然后再投资开发,把荒地变为宝地,低值的地变成高值的地,有偿出让,收回资金再滚向另一个开发项目。就这样,三灶管理区5年中投入了30亿元,围绕珠海港大举进行陆海空交通、通讯、水电等设施建设,在三灶这片沉睡千年、满目荒凉的荒滩野岛上,营造出一座被人美誉为“金海岸”的现代滨海新城的雏形。过去多次来珠海打高尔夫,却从未打算投资的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慨然投资珠海电厂10亿美元,又积极参与港口码头建设。

正是西区开发建设的这两个显著特点使我认识到,“金海岸”的奇迹向世人昭示的,绝不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沧海桑田”的演变,它之所以能够牵引全世界注目珠海、注目大西区,首先在于以梁广大为首的珠海市决策者,不是就珠海论珠海,而是从带动华南区域经济参与环太平洋经济圈这个战略高度出发,构画出珠海今后大发展的蓝图。

其次在于他们实施这一发展战略时,超越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和开发模式,完全用市场经济的新思路来启动西区开发,从而顺利地解决了开发建设所急需的资金、人才、项目,这是最令人为之振奋的地方,也是最具有指导、启发意义的方面。于是我从“驶向21世纪的‘巨轮’”“穷与富的辩证法”“共享经济的魅力”“世界注目大西区”四个方面入手,写出了长篇通讯《驶向21世纪的“巨轮”》,在《经济参考报》周末版3月19日刊登后,受到不少人的好评。

资深记者常说一句话:没有写不成的文章。这话是说,只要我深入采访了,总是有角度写出报道。要达到这一境界,就需要有开阔的思路、敏锐的观察力,多向的、立体的思维方式。在当前,就是要紧紧牵住市场经济这个“龙头”,用市场经济的新思路、新眼光来观察、认识所采访的人和事,就没有写不出的文章。反过来说,如果思路不开阔,认识不深化,就找不准报道的“制高点”,只能是就事论事,或陷入非好即坏,非对即错的老框框,而难以提高。

(《经济报道圈》1994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