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点子新闻的力量:短制胜的驾驶事实能力

点子新闻的力量:短制胜的驾驶事实能力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点子”即新闻敏感,“点子”即写作技巧,“点子”即驾驶事实的能力。唯一能在“好稿决赛”中摘取“亚军”以上桂冠的,便是以短制胜的“点子新闻”。当然,有些成功的“点子”新闻,同样是记者调查研究的结果。当然,笔者冒昧给“点子”新闻降温,绝对没有将其置于死地的意思。公正地讲,在我们的新闻园地中,“点子”新闻是小花小草,以其新鲜、活泼丰富着报纸版面。

点子新闻的力量:短制胜的驾驶事实能力

“点子”这个词,在记者的口中可算是口头禅了。的确,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纷繁复杂,典型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纷至于记者面前,如果没有捕捉新闻的好“点子”,写作新闻的好角度,就难以成功地把有价值的好新闻奉献给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点子”即新闻敏感,“点子”即写作技巧,“点子”即驾驶事实的能力。

然物极必反。人们称为“新、奇、特”的“点子”新闻,目前在新华园大有被“奉若上宾”之势,不仅为许多编辑记者津津称道,孜孜钻研,而且竟成为关系记者荣辱的好稿导向,这就不能不令人忧虑、困惑。

一惑:“点子”就是好稿?在新华社目前的业务管理体制下,记者们视好稿为“生命”。因此,好稿的评定便成为对记者最有效的“导向”。那么总社评定好稿的“导向”是什么呢?一段时间,强调“分量”“全国意义”,一段时间又看重落地状况。对分社的记者来说,这两种导向有时是可捉摸的,有时却是不可捉摸的。譬如说每年国庆、春节来临之际,总社有关部门都要组织分社进行建设成就的重点报道。分社郑重其事上报拟定的题目,总社也郑重其事地下达任务。记者全力以赴采写的稿件,总算有几篇被中央级报纸刊在重要的位置。落地好,又是正面报道,且是由总社组织的,评好稿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吧。结果如何呢?三等好稿是可以“安慰”一篇的,至于二等以上好稿,对不起,地方新闻,分量不够。

呜呼!“婆婆”总是有理,可怜分社的同志身处一隅,只能采写一省一地的工业、农业等方面的成就和动向,稿件即使写得再有匠心,落地再好,也是一滴水难见太阳了。唯一能在“好稿决赛”中摘取“亚军”以上桂冠的,便是以短制胜的“点子新闻”。只要你从海南岛摘颗椰子,黑龙江取块寒冰,再从吐鲁番拿串葡萄,东海捉只小虾,然后用一个匠心独运的“点子”串起来,那么不管这稿子只是在哪个角落里登了一下,还是压根儿就不被采用,都是理所当然的好稿了。

二惑:“点子”胜过调研?这些年总社极力倡导调查研究,大多数记者身体力行,写出了许多有见地、有深度的报道。然而也有相当的同志不以为然。因为他们从“点子”新闻的成功中看见了一条省时、省力、见效快的捷径。记者甲在边远艰苦地区奔波数旬,采写的稿子上天落地了,编辑部门似乎习以为常,不为所动。记者乙端坐都市,闭门想点子,终于问世一篇短小精练的报道,顿时反映热烈,赞扬迭起。当然,有些成功的“点子”新闻,同样是记者调查研究的结果。又的确有许多实实在在的调研稿子,尤其是成就性的正面报道被冷落的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记者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积极性。(www.xing528.com)

更大的忧惑在于:“点子”新闻的走俏是无声的导向,它诱惑记者疏远自己的“主战场”,对动态新闻、对节日前后的重点报道没有兴趣,而去潜心钻研“新、奇、特”新闻。在这种空气下,一些“点子”新闻走火入魔,要么越来越不像新闻,而像“朦胧诗”,像“预言”,让读者“回味无穷”。要么有的作者干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新闻,欺骗读者。这方面的例子,在新华社近几年的业务中已非凤毛麟角,在社会上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在这样的空气下,总社与分社之间,分社内部,形成一股哥们义气。编辑这边,“哥们”的稿子优先播发,优先评好稿,有的稿件甚至不经分社签发也照发不误。记者这边,有几篇“点子”新闻叫响,俨然以名记者自居,成为一个单位的特殊人物,他人不敢触碰。

当然,笔者冒昧给“点子”新闻降温,绝对没有将其置于死地的意思。公正地讲,在我们的新闻园地中,“点子”新闻是小花小草,以其新鲜、活泼丰富着报纸版面。但我们不应“楚王好细腰”地把它推崇备至,进而本末倒置,冷落了我们报道的主战场。

(新华社《新闻业务》1991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