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粤路:民工潮下的家

南粤路:民工潮下的家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打听,方知是村办企业招收的外来民工聚居的“打工楼”。为了让外来民工在胜丰定下心,1987年,村里就花了30多万元,兴建了统一安排10家村办企业外来民工住宿的第一栋“打工楼”,开起了配有彩电以及各类书籍的俱乐部。领记者参观正在加紧施工的新“打工楼”,张正明说:“外来民工应该是胜丰大家庭中的一员。村里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他们也不例外。”

南粤路:民工潮下的家

时近正午,一场四月里潇潇洒洒的春雨刚歇,田野间麦浪翻翠。

在一片浓浓绿意的簇拥中,江苏无锡县钱桥镇胜丰村颇具几分气派的村委大院,显得格外惹人注目。大院左侧,有一栋灰白的三层楼房。一打听,方知是村办企业招收的外来民工聚居的“打工楼”。

推开底楼的一间房门,叽叽喳喳的笑语扑面而来,约10余平方米的房内,左右两边摆放着四张双层铁床。搁在临窗写字桌上的一架小收音机里,正飘出流行曲的旋律

看上去年纪不过十八九岁的一位姑娘开心得满面通红:“今天是我的生日,厂里特意送来了蛋糕。这不,趁午休和姐妹们分享呢。”

这位姓张的女工,来自豫西山区,在老家上有父母,下有两个弟妹,一年的收入全靠在6亩多薄地里打粮食。年前,一些先走一步出外打工的乡亲捎信说,山外边发达了,干一个月顶山里干一年。于是,春节刚过,她就跟村里的几位姐妹结伴来到胜丰,进了村办毛织厂。“离家时父亲掉着眼泪一再叮嘱,出门在外难着哪,熬不住了就早点回。没承想,来了就像到了家一样。”

“外来民工为咱村出了大力,做了贡献。可不能在生活上亏了他们。”村主任张正明告诉记者,眼下胜丰以轻纺为主的大小企业已有10家,而本村劳力满打满算只有985人,根本不够用。前年,全村工业产值是5000万元,招收了外地民工456人;去年(1992)总产值翻番到1.03亿元,外来民工也增加到840多人。

为了让外来民工在胜丰定下心,1987年,村里就花了30多万元,兴建了统一安排10家村办企业外来民工住宿的第一栋“打工楼”,开起了配有彩电以及各类书籍的俱乐部。村里还拿出一万元周转金,办了个小型猪场,隔三岔五宰一头,供外来民工改善伙食。

来打工的人不断增多。去年底,村里决定再投资150万元,盖两栋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设施更全的“打工楼”。新楼的每个寝室都有了衣物柜和卫生间,装抽水马桶,还有冷热水供应。(www.xing528.com)

领记者参观正在加紧施工的新“打工楼”,张正明说:“外来民工应该是胜丰大家庭中的一员。村里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他们也不例外。”

走进村办染织厂开阔的厂区,记者看到立在路边的宣传栏里,贴着一溜先进生产者的彩色照片,细细一数,共有42位。厂负责人指点说,这中间外来打工的姑娘就占了25位。在厂里,外来民工享有一样的政治待遇,经济上也完全是同工同酬。去年,全厂300多名职工人均收入2900元,而外来打工的人勤肯干,最高收入超过了4000元。他们中间还有好些人走上了中、基层管理岗位呢。

在机修车间,记者遇到一位进厂3年有余,现在已当上班组长的安徽小伙子。“我每月工资200来块钱,除按月给家里汇50元外,还自己掏钱到镇上的夜校报了名,学机械制图。”他说,“不光要在口袋中多挣几个钱,还得想着让脑袋里也多点学问。”

“打算在厂里再干多久?”

“一时还说不准。不过厂领导对咱像自家人似的,只要还在厂里待一天,就得干好每一天。”

新华社南京1993年5月9日电;《新华每日电讯》1993年5月10日;此篇与胡宏伟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