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过去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引起世人瞩目相比,中国今天的扶贫“攻坚战”更加牵动人心。
1992年隆冬时节,田纪云副总理冒着风雪严寒走访甘肃、青海两省的贫困山区时说:“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不要因为忙改革、忙开放而忽略了扶贫工作;不要因为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奔向小康,而放松扶贫工作;不要看到沿海地区和其他发达地区农民富起来了,而忘掉扶贫工作。到2000年时,假如仍有几千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生活在贫困之中,说明我们共产党人没有尽到责任,我们将无颜见‘江东父老’。”
谆谆告诫。铮铮誓言。
甘肃省和政县,1991年将其最贫困的新营乡列为规模扶持的重点乡,共投入48万元,每户扶贫资金800—1000元,要求农户或养两头牛,或5只羊,或3至5口猪。不料当年6月底一场冰雹,7个村有5个村绝收。1992年3次冰雹,又有3个村绝收,贫困面上升到61%。
庄稼无收,吃饭第一,群众只好卖掉牲畜换粮吃,扶贫基金的唯一作用便是接济了当年的生活。人们不由得感慨:人类用双手改造了自然、创造了财富,而这些地方贫苦的人们空有两只手,却缺乏劳动的对象,双手成了最没有用的东西。唯一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置身的又是不可捉摸、变化莫测的自然环境。扶贫工作要在这样的地方取得稳定的效益,打一两次战役显然是难以奏效的。(www.xing528.com)
这绝不是悲观失望。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杨钟为我们勾画了这一持久“攻坚战”的大致轮廓:一方面,全国目前尚有2700万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贫困人口,这些人大部分居住在耕地资源贫乏,干旱缺水,交通不便,社会发育程度又很低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是扶贫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另一方面,所谓的“七五”期间,基本解决的温饱问题,实际上只是相对于过去“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房屋不避风雨”的窘境而维持一般生存的标准,水平低,不稳定,易返贫。全国699个贫困县中,平均每年都有140多个县、20%左右、约6000万这样的人在温饱线上起伏,要使他们稳定地解决温饱,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任务十分艰巨。
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一场扶贫开发的“攻坚战”,中国人义无反顾!
(《经济参考报》1993年3月6日一版;《黄河 黄土 黄种人》1993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