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农业改天换地取得初期成果

甘肃农业改天换地取得初期成果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上干旱多灾、很大程度上仰赖“天恩”的甘肃省,经过全省人民坚持不懈“改天换地”的努力,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起落不定、徘徊不前的困境,初尝改善基本条件的甜头:粮食连续10年丰收,1992年总产达到68.8亿公斤,农村贫困面下降到10%左右。甘肃深居我国内陆,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交汇地带,降雨量只有三四百毫米。

甘肃农业改天换地取得初期成果

历史上干旱多灾、很大程度上仰赖“天恩”的甘肃省,经过全省人民坚持不懈“改天换地”的努力,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起落不定、徘徊不前的困境,初尝改善基本条件的甜头:粮食连续10年丰收,1992年总产达到68.8亿公斤,农村贫困面下降到10%左右。陇上父老梦寐以求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村经济步入开发致富新阶段。

甘肃深居我国内陆,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交汇地带,降雨量只有三四百毫米。严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开发的难度很大,也激励全省以“领导苦抓、群众苦干、部门苦帮”的“三苦”精神和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靠艰苦奋斗的方针,全力以赴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有水的地方走“水路”。10年来,这个省一方面充分发挥国家“三西”专项建设资金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国际引进了折合人民币8.6亿多元的农业外援和合资项目,多方集资20多亿元,兴建了40多项大中型水利工程,使全省水地面积达到1420万亩。“以水补旱”初见成效:河西走廊、沿黄灌区等商品粮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率和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大为提高。仅河西绿洲,1992年粮食总产和商品粮达到22.7亿公斤和10.5亿公斤,比1982年增加了5.5亿公斤和5亿公斤。

无水的地方走“旱路”。面对植被稀疏、水土流失造成的脆弱的生态环境、80%的耕地依靠“雨养”、亩产在150公斤以下的现实,全省大念“草木经”,在黄土高原、黄河流域、长江上游进行大面积水土保持,每年造林200多万亩,种草400多万亩,综合治理小流域3000平方公里。整修梯田、砂田、沟坝田等基本农田,使“三田”面积发展到1760多万亩。同时每年有1万多名科技专业人员和干部开展跨区域、大面积的科技承包,各县先后三批配备科技副县长251人次,全省农业发展中科技所占贡献比率已达40%。(www.xing528.com)

目前,甘肃正在加紧进行到本世纪末建成2000万亩水田,2000万亩梯田,2000万亩科技承包面积,改造和扩建7个化肥厂、4个农药厂的“22274”工程。在此基础上,今年又新增2000万元投资,重点建设支柱产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新华兰州1993年3月2日电;《新华每日电讯》1993年3月3日三版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