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坪村:定西农业建设的成功实践

大坪村:定西农业建设的成功实践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每年投资2亿元,以解决农民温饱为目的的“三西”地区农业建设的开展,为定西县人民与穷山恶水搏斗提供了真正的机会和动力,而这个县青岚乡大坪村的成功实践,又给定西的干部群众展示了一个可望而又可及的效仿模式。大坪村位于定西县城东6公里的山区,60年代以前,耕地全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粮食平均亩产不到50公斤,是个“吃粮靠回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穷地方。

大坪村:定西农业建设的成功实践

在我国贫困县的名册中,西北的“三西”地区排在前列,定西县是其中之一,堪称重点贫困县。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有民谣云:“山是和尚头,山下没水流,十年九年旱,岁岁吃犯愁。”从1950年到1982年的33年中,定西县共发生大小旱灾23次,平均不到1年半1次,其中大旱约有10次。

多少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定西县人民,世世代代做着一个甜蜜的梦:脚下这块赖以生存的干旱贫瘠之地能转眼变成一块林茂粮丰、六畜兴旺的丰腴之乡!为了这个梦的实现,定西县人民苦苦探索,从“大跃进”时期的穿山凿洞引外水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学大寨”,一次次执着的追求,一次次坚韧不拔的努力,但都一次次无功无望而止。

难道老天真的独薄于定西?!

历史的契机与人类的聪明才智,终于在80年代初形成了有机结合。国家每年投资2亿元,以解决农民温饱为目的的“三西”地区农业建设的开展,为定西县人民与穷山恶水搏斗提供了真正的机会和动力,而这个县青岚乡大坪村的成功实践,又给定西的干部群众展示了一个可望而又可及的效仿模式。(www.xing528.com)

大坪村位于定西县城东6公里的山区,60年代以前,耕地全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粮食平均亩产不到50公斤,是个“吃粮靠回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穷地方。从1964年学大寨开始,这个村就认一个理:修梯田。

于是,他们不受外界的干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三跑田”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水平梯田。在修梯田的同时,这个村又抓了广集肥、种草种树、发展畜牧、科学种田。20年艰辛换来梯田遍地,林木满沟,牛羊满坡。70年代,粮食亩产提高120公斤,初步解决了吃饭问题;80年代平均亩产提高到135公斤,全村群众温饱有余,被誉为干旱山区的一颗“明珠”。

定西县人民正是从这个近在眼前的典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所在。他们打消了无所作为的“没治”思想,也改变了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的急躁情绪,经过反复比较、实地考察,全县上下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要改变定西面貌,就要走大坪之路,立足现实,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10年、20年地奋斗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