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西绿洲:护林带改善生态,保护新绿洲的生命之树

河西绿洲:护林带改善生态,保护新绿洲的生命之树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八坝只是仰赖绿洲边缘防护林带获得新生的缩影。甘肃省林业厅提供的情况表明:河西农田林网保存面积已达77.5万亩,连同四旁植树在内共有2亿多株,农田林网化面积474.8万亩,占河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63.3%,保灌面积的77.3%。为了保护新绿洲的生命之树,各地实行“管理一本账,审批一支笔”,严格控制间伐更新,规定干渠的树长成梁材,支渠长成檩材,毛渠长成椽材,才能间伐。

河西绿洲:护林带改善生态,保护新绿洲的生命之树

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的高台县合黎乡,有个叫八坝的沙漠边缘小村,以其历史性的变迁,向人们展示了大漠绿洲和谐相处的过程。

八坝人曾有不堪回首的过去。村子处在绿洲与沙漠之间交锋的地带,“沙压脑勺子,河顶下巴子。”村北的沙漠不断南侵,800多亩耕地,有500亩受风沙危害。“沙骑墙,驴上房”,人们被迫搬到黑河岸边的耕地上居住。而村南的黑河也不安澜,每逢雨季泛滥成灾,南北两害夹击,八坝村家家铺的黄沙,盖的破毯,一亩地产百十来斤粮食,大部分靠走村串户擀毡度日。

今天的八坝处处绿意盎然,一派富足安乐的景象。村后的黄龙锁住了,第一道防线是封育起来的天然沙生植被,低矮却蓬蓬勃勃;第二道防线是乔灌草融为一体的混交林带,高大而郁郁葱葱。800多亩农田,被3万多株白杨组成的林网紧紧围护。10公里长的林带伸向四方,30多公里的渠道纵横交织。黑河水潺潺流淌。林起沙退,八坝人把村庄北移了1000多米,125户人家全部迁到沙丘下居住,让出500亩稳产高产的良田。全村平均粮食亩产670公斤,每年向国家交售20万公斤左右。漫步在八坝村,但见白杨参天、渠水哗哗的村道两旁,农家院落门楼讲究,房屋漂亮而宽敞。掐指一算,户均10间房,人均住房面积20多平方米。

22岁就带领八坝村民同风沙交战、今年43岁的村支书尹立明,谈起八坝的财富如数家珍:全村造林保存面积6000多亩,户均50亩,人均12亩,烧柴自给有余,木材还要外销。一年果品收入3万多元,人均纯收入841元,家家有缝纫机自行车,70%的家庭有洗衣机,将近60%的人家有手扶拖拉机、电视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八坝的儿童已经享受到父辈辛劳的果实:每个孩子一年只需花5元钱,就可以穿上统一的服装,或上幼儿园、幼儿学前班,或上小学。

八坝只是仰赖绿洲边缘防护林带获得新生的缩影。在河西走廊壮观的防护林体系中,最有气势的要数农田林网。当你从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进入绿洲时,恍若置身碧海绿涛:道路两旁,渠道两侧,农田四周,挺拔的乡土树种二白杨密如木排,高指蓝天,组成道道整齐的林带,一块块规则的林网。甘肃省林业厅提供的情况表明:河西农田林网保存面积已达77.5万亩,连同四旁植树在内共有2亿多株,农田林网化面积474.8万亩,占河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63.3%,保灌面积的77.3%。

一些老林业回顾说:自汉武帝开始在河西屯垦发展农业以来,坦荡的绿洲在漫长的岁月无遮无拦。“西风打死苗,热风吹秕田”。“一场大风起,地里要刨沙,渠里要淘沙,家里要堆沙”。在黄沙和干热风两大灾害的侵袭下,绿洲到处是荒凉面貌,土地支离破碎,渠道破烂不堪,房屋凌乱陋旧,树木星星点点。到解放初,被2.7亿亩沙漠、戈壁包围的河西3000万亩绿洲农业区,只“点缀”着2万亩人工林。(www.xing528.com)

为绿洲“穿衣戴帽”的工程在50年代末与农田基本建设同时展开。那时学习苏联的经验,营造宽林带、大网格的林网(带宽20米以上,面积700亩左右)。70年代开始大规模设置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带宽2—8米,面积45—225亩)。按照渠、路、林、田配套的原则,县、乡、村、农户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大型的片、主干道路、渠道,由县公路、水利部门负责绿化。乡、村范围内的道路,干、支、斗、农、毛渠,由乡村承担。农民的庄前屋后,田间地头,实行“统一规划,林随地走,分户栽种,收益归己”的政策,水到渠开,渠通树起。

经过这样几十年的努力,过去“骑车没路、乘凉没树、睡觉没屋”的绿洲上,林带蓬勃而起。这里杨树5年成椽,10年成檩,15年成梁。为了保护新绿洲的生命之树,各地实行“管理一本账,审批一支笔”,严格控制间伐更新,规定干渠的树长成梁材,支渠长成檩材,毛渠长成椽材,才能间伐。按这样的要求,武威张掖酒泉三地区仅1976年—1985年间就间伐利用木材70万立方米,年均7万立方米。

不必罗列一长串数字和百分比来说明崛起的林带是怎样降低了风速,提高了空气湿度,减少了蒸发,减轻了干热风的危害。河西农民说:有树就有草,有草就有畜,有畜就有肥,有肥就能多打粮。有首诗这样描绘:“风起沙石扬,埋地又压庄;好年不过百,灾年全丢光。林起风沙遁,护田绿家乡;年年上千斤,户户粮满仓。”

(《瞭望》1991年3月25日第12期;《甘肃林业》1991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