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学技术,甘肃农业逐步走上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1983年以来粮食连续8年丰收,1990年又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达到67.05亿公斤,比1989年增加3.15亿公斤,全省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甘肃农业生态非常脆弱,全省64%的地区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1984年,甘肃在全国较早地开展了以科技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到1990年,承包面积已达2000万亩,吸引了一万多名科技和管理人员,共推广747项实用技术。据统计,仅1984年至1989年的6年间,科技承包累计增产粮食6亿公斤。目前,甘肃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率已达73%,在全省粮食增产总数中,有30%是通过科技实现的。
大面积的农业科技承包首先在高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承包张掖地区10万亩“吨粮田”建设任务的科研人员,将小麦、玉米实行带状种植作为实现高产的带头技术,同时把良种搭配、栽培规格、密度、带幅、灌水、施肥、防治病虫草害等多项高产技术组装配套,使水、土、光、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粮食平均亩产由1986年的799公斤增加到1989年的1024.6公斤,累计增产粮食4526万公斤,增加纯收益3752万元。
科学技术还在过去完全被天时所左右的旱农地区显示出增产的威力。庆阳地区的200万亩旱作粮食承包田,亩产达到200公斤以上。同时出现了一批旱地小麦亩产超500公斤、地膜玉米亩产超过一吨的高产田。科技的增产效益使旱农地区的人们对“靠天吃饭”的祖训开始有了科学的理解。从保持水土、蓄水保墒、秋雨春用、春旱秋抗开始,直到生物养地、旱作栽培、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已经成为人们改造旱地低产田的基本途径。(www.xing528.com)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农业科技知识正通过25万个“科技示范户”、一所所“庄稼医院”、一张张“科技明白纸”等载体,在甘肃农村推广普及。祖祖辈辈“朝天一把籽,耕种才见面”的庄稼人,知道了怎样精耕细作,怎样兑换良种、配方施肥、防虫治病、间作套种,自发组织起一个又一个的“学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知识竞赛”。1990年,省里计划在这里实施的100万亩地膜覆盖玉米的“温饱工程”,结果完成了112.8万亩,比1989年增加一倍,亩产超过500公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