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昔日自然条件十分严酷、“风沙撵人走、亩产一二斗”的河西走廊,经过300多万人民育“青龙”、锁“黄龙”、建“绿龙”的开发建设,如今已成为大西北新兴的粮食高产区,以占甘肃19%的耕地,生产了全省34%的粮食,提供了70%以上的商品粮。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干旱少雨。走廊南部祁连山脉分布的600万亩水源涵养林,被河西人民视为命根子。风沙是河西绿洲的主要敌人。
昔日自然条件十分严酷、“风沙撵人走、亩产一二斗”的河西走廊,经过300多万人民育“青龙”、锁“黄龙”、建“绿龙”的开发建设,如今已成为大西北新兴的粮食高产区,以占甘肃19%的耕地,生产了全省34%的粮食,提供了70%以上的商品粮。
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干旱少雨。过去风沙肆虐,生产水平低下,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新中国成立后,数百万勤劳勇敢的河西人民,围绕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展开了南育“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龙”的持久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走廊南部祁连山脉分布的600万亩水源涵养林,被河西人民视为命根子。林业部门和各族群众一方面认真管护现有森林资源,另一方面大力更新造林,从而促进了林木生长,提高了森林水源涵养能力。
风沙是河西绿洲的主要敌人。面对“黄龙”的威胁,35个国营林场、5个治沙站、32个沙生植被管护站的职工和广大群众奋起治沙,共封护沙区天然植被390多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带1200公里、170多万亩,使风沙线上1400多个村庄免除沙患,39万亩沙化地复耕。(www.xing528.com)
在育“青龙”、锁“黄龙”的同时,河西人民围绕农田水利建设,在绿洲上营造以渠、路、林、田为主体的四级农田保护林网77万亩。崛起的林带如同纵横交织的“绿色长城”,阻挡了干热风,改变了绿洲小气候,使77%的保灌农田有了屏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