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苍翠山峦间的樟木,是西藏对尼泊尔最大的边境贸易口岸。两座向东南倾斜的青山咫尺相对,遍山苍松茂密,花草争艳,清流奔涌。中尼公路盘成一个又一个S型的大弯顺山而下。路旁石崖边,一栋栋白色的建筑高低错落,无数低矮的小平房和悬空的木板楼夹杂其间,处处显露浓郁的边境情调。
也许是语言不通的缘故,这个建筑星罗棋布、边民熙来攘往的山间口岸,并不嘈杂。体态健美的夏尔巴妇女端坐高踞路边的小店门口,满面笑意地迎候顾客。有的店铺只是简陋的长形房子,一头是饭馆,一头是商店,店主看起来与内地农人相差无几。少数门面讲究的则为穿着时髦、长发气盛的小伙子拥有。
在一些商店门口,就地摆着花花绿绿的百货,赤足光腿的尼泊尔背夫等候旁边,一俟交易成功,就一言不发用随身携带的背绳捆好,向高处背送。从山下来的尼泊尔女人,也用同样的方法背着用布包裹的东西,绕过泥水,吃力地走在街上。另一些女人则从临夏人开的店铺里交易好百货布匹,二三人结伴向海关走去。她们身穿花布裙,身材匀称,微黑的脸上带着沉默的表情,深深的大眸子瞥一眼好奇的外地来客,继续专注地前行。
走马观花看来,从友谊桥走来的尼泊尔人与夏尔巴人、内地商人进行着简单的现货交易,海关这边基本是内地商品,据说人民币与尼币的比价为1:7。实际上官方及民间的贸易活动非常活跃,1987年,日喀则地区通过樟木口岸的贸易总额为570多万元,出口创汇100万美元。民间的贸易更为兴旺,仅尼泊尔人非常喜欢的活羊,官方出口不过1000多只,而海关统计的民间交易却有5000多只。在我们离开聂拉木县城去樟木的途中,奇险的山腰公路上总是碰到赶羊群的尼泊尔人,两三人赶一群,一群起码五六十只,每只羊的背上都印着红色的记号。
历史上,临夏回族在西藏进行的对外民间贸易:一是通过亚东、樟木两大边境口岸分别与印度、尼泊尔贸易,由西藏方面买断出口,临夏商人负责组织国内货源;二是与在拉萨的印度、尼泊尔商人交易,由他们向本国政府和西藏地区申请进出口许可证,组织出口。
新一代的河州回族商人却不满足于传统的贸易方式,他们翻过喜马拉雅山,来到这个与尼泊尔隔桥相望的口岸,直接与来自桥那边的尼泊尔人交易。他们经过千辛万苦,从遥远的内地带来了地毯、瓷器、丝绸等传统商品及棉针织品、服装、胶鞋、花布、肥皂、暖瓶、脸盆、铅笔、名牌手电筒等日用百货,从尼泊尔商人手中换回“三强”“三林”等名牌自行车、豹皮、水獭皮、毛料、印度香、鼻烟、头油、玛瑙项链、手镯等装饰品,再千里迢迢运到拉萨和内地出售。(www.xing528.com)
在后藏“英雄城”江孜,一位名叫铁合比布的临夏小伙子搭上了我们的车。他已在樟木做了几年生意,有自己的商店。当我们在疾驰的汽车里向他询问经营情况时,他有点闪烁其词,但还是透露了一些真实情况。这位机灵的回族小伙子,为了了解内地商品在尼泊尔的销售情况,也为了长长见识,直接采购国内欢迎的尼泊尔产品,曾去过90公里外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因而他与尼泊尔商人打交道得心应手,经营的商品总是深受欢迎。唯一的不便是,由于中尼公路在离樟木不远处塌方,他雇车拉来的货物只好卸下,由尼泊尔背夫背下去。通常一车货五六十人背,要付1000多元的搬运费。
在远离拉萨800多公里的樟木口岸,同样飘着清真菜肴独特的香味。在倾斜的街道边,高高矗立一家幌子醒目的清真饭馆。我们从陡立的石板台阶走上去,室内窗明几净,录音机播放着欢快轻扬的尼泊尔歌曲,身着民族服装的夏尔巴、尼泊尔男女,坐在圆桌旁,或慢条斯理地品着香甜的盖碗茶,或津津有味地吃着热腾腾的炒菜。尽管远在边境,主人的服务热情又周到,饭菜质量甚佳,品种多达13种,既有二三元一盘的炒肉面、粉汤,也有10元左右的炒牛肉、竹笋、蘑菇炒肉。
与临夏州内一些通过中间商同尼泊尔进行较大数额贸易的公司相比,这些长途跋涉而来的小本生意人在樟木很不起眼,人们在夏尔巴、尼泊尔人穿梭往来的街道上甚至不易发现他们。但他们以独特的内地日用百货和民族饮食,立足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这个崇山峻岭间的边境口岸,为繁荣中尼两国的边境贸易,发挥着积极作用。
(《经济参考报》周末版1989年8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