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回族自治州驻那曲办事处,位于海拔4600米的那曲镇之北,青藏公路从门前经过,门两边沿着围墙盖满了用瓦楞铁皮做屋顶的平房。每间房子的屋檐下用绳子吊着一块大石头,据说是为了对付藏北高原大风的威胁。
房间内有铁皮炉子,每到晚上男服务员就用大块大块干燥的黑牛粪生起火。那牛粪火苗呈淡红色,冒着蓝幽幽的烟,我曾担心会不会有不好闻的气味儿,结果什么味道也没有,只是由于缺氧的缘故,火力不足,如果不时时拨弄,很容易熄灭。
从外观看,这个办事处很像个车马店。55间房屋,除了办事处人员居住和所属经济贸易公司占用外,大多数作为招待所的客房,住满了在那曲做生意的临夏人和过往的汽车司机。
每天晚上,朝北的两排客房内就晃动着形形色色的男人,第二天早上8点多,当温暖而耀目的朝阳洒满院内时,来自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各地的司机们,就出现在门前一辆辆满载货物的汽车旁,擦洗车头,加油添水,几十分钟后,院内已见不到一辆大车。这里是过往旅客理想的歇脚地。
在临夏州设在青海、西藏的5个办事处中,那曲办事处海拔最高,条件最差,效益却最好。1985年底开办的时候,身无分文,完全是借鸡生蛋,用临夏和那曲两地的贷款资金进行贸易活动,结果一年时间就实现自负盈亏。1986年完成利润26万元,纯利5万元,1988年各达到30万元和7万元。副州长马孚威称赞说:办事处属相不同了,以前是属“羊”的,州财政“喂”着吃;现在成了属“鸡”的,自己“找”食吃了。
作为甘肃临夏、西藏那曲两地州政府、经济往来的联络处和窗口,那曲办事处始终坚持一个宗旨:借一席之地,做两利之事。一头服务家乡,输出劳务,输出产品,为来这里经商跑买卖的商人提供帮助,牵线搭桥;另一头服务当地,增补藏北高原商品空白,为藏胞排忧解难。
辽阔的藏北草原拥有丰富的皮毛资源,日用百货的供应一向是个空白。经贸公司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为这里的市场拾遗补阙,增加花色品种。公司经营的商品全是藏胞急需的生活用品,共有900多个品种,吃的如榨菜、大豆、水果糖、糕点,喝的如茯茶、啤酒、奥林、皇冠、山楂、康橙可乐、人参花饮露,穿的如胶便鞋、民族鞋帽、100号以上的毛衣、毛裤,用的如搪瓷面盆、洗衣盆、酥油茶杯,蜡烛、火柴、电池。
办事处主任马俊德说,本着输出地方产品的原则,公司批零兼营的商品主要来自州民贸公司、糖烟酒公司、农副公司、台属有限公司等国营、个体商业经营单位及州内的清真食品厂、刺绣厂、毛织厂,仅民族手工业产品就有40多种。两辆大卡车每月往返两趟,从临夏拉来百货、副食、布匹、鞋帽、五金交电,进货额旺季每月有十五六万元。淡季也有10万元,在当地滞销的高压锅,有些国营企业积压了10多年的产品,在这里深受欢迎。
为了方便批发对象,公司专门开设了一个样品室,明码标价,看样定货,边远牧区来的采购员汉语不太懂,看看样品,一目了然。起初,批发对象只是地区百货公司和索县贸易公司,现在除遍布那曲的聂荣、嘉黎、文部、索县及其16个区乡供销社外,又扩大到昌都地区顶青县贸易公司,最远的地方有880多公里。月批发额15—20万元,在地广人稀的藏北,发挥着一个三级批发企业的作用。(www.xing528.com)
周到的商业服务仅仅是一个方面。遵守当地的政策规定,尊重藏民族的风俗信仰,尽心竭力为藏胞解决燃眉之急,是办事处在这里取得广泛信赖和支持的根本所在。
1985年10月,唐古拉山地区遭受百年未遇的大雪灾,刚成立的办事处不顾自己立脚未稳,立即向雁石坪多麻乡送去一车牛粪,200斤面粉。
1986年9月,那曲镇酥油紧缺,办事处副主任冯国荣亲自带人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联系来2500公斤酥油,每公斤9元,比市场价格低3元。年底,索县又遭旱灾,藏胞作糌粑必需的青稞短缺,办事处组织来40多万公斤青稞投放市场,缓解了供需矛盾,县委书记、县长代表全县人民向州政府写感谢信。之后,办事处设法与青海省德令哈农场签订合同,专门经销青稞。据粗略统计,几年来共向藏北各地供应了100多万公斤青稞。
1987年9月,那曲牛羊发生疫情。在家休假的马俊德得知后,四处寻找,奔波半个月联系到一批药品,以最快的速度从上千公里之外运到疫区。
当地委托办理的事,就是州政府交代的任务。从这个认识出发,办事处身在“异乡不做客”,办什么事都积极主动。每年8月中旬的赛马大会,是藏北草原的一个盛大节日,办事处不仅献哈达、送锦旗,而且由经贸公司牵头,组织个体户在会场搭起帐篷,优惠供应藏胞喜欢的糖果、副食,为赛马大会添光增色。
在当地党政部门的眼里,临夏办事处成了自己的一个部门,地区主要的会议通知主任参加,地委、行署的文件发给办事处,每逢节假日,总是忘不了邀请这位特殊的“客人。”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完全信任办事处,尽量给予方便和支持,有什么困难,全力解决。
办事处主任马俊德的办公室墙壁上,挂满了那曲地、县党政部门赠送的锦旗,其中有一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兄弟携手振兴藏北,同胞联谊共建那曲。”记者逗留那曲的几天间,亲身感受了藏回之间那种亲密友好、互尊互敬的兄弟情义。临夏回族商人以他们的辛劳和勇敢,真诚和信誉,活跃着藏北高原的商品流通,增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广阔的市场。
(《经济参考报》周末版1989年7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