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金流向民族工业,临夏经济系列报道

资金流向民族工业,临夏经济系列报道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临夏私营经济的起飞和对西部市场的开拓,临夏人有了较高的资金积累,其中一部分资金正在向工业部门转移,推动一批新兴的民族工业平地而起。转移商业资金,振兴临夏工业,已成为一些腰缠万贯的临夏商人的追求目标。一年之中,临夏州从商业转到民族工业的资金总额已达到了2000多万元,远远超过了国家对这个地区的工业投资。如今以商业资金转移为特征的地方民族工业的兴起,使临夏经济面临着一次新的起飞。

资金流向民族工业,临夏经济系列报道

随着临夏私营经济的起飞和对西部市场的开拓,临夏人有了较高的资金积累,其中一部分资金正在向工业部门转移,推动一批新兴的民族工业平地而起。转移商业资金,振兴临夏工业,已成为一些腰缠万贯的临夏商人的追求目标。他们将这些转移到工业方面的资金主要用来兴办皮毛加工业,生产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特需品,以满足西部市场的需要。

在这方面积极性最高的,要数回族企业家沙云青为董事长的“河州穆斯林融资公司”。这家已拥有2200万元自有资金和1000万元固定资产的民间金融集团,去年(1987)后季以来已拿出700万元,采取贷款和入股分红的办法,为20家民办工厂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困难。

今年后半年他们还要拿出1000多万元,再扶持一批工业企业。沙云青对记者说:“如今我靠党的富民政策由一个穷光蛋变成了人们眼中的大富翁,我不能忘记临夏这个生我养我的穷地方,我要把手中掌握的一部分钱用来发展地方工业,瞅准一个支持一个。为建设自己的家乡尽最大的努力。”他分析说,如果充分利用临夏市场的皮张、羊毛办工业,其产值可达2亿多元,可以养活临夏60%左右的人口,而现在还只是个开端。

由回族农民企业家马占林、马忠义等4户个体工商户同兰州第四毛纺厂联办的临夏市毛纺厂,去年7月投产以来,严格把好收毛、选毛、洗毛三关,已洗净毛1200多吨,实现利税30多万元,所洗净毛成了兰州、成都、西安、银川等地毛纺厂的抢手货。由于经济效益好,全厂以贫困农民为主体的208名职工,平均月工资158元,其中最高的达到了300多元。今年下半年,这个厂还要再安装4台洗毛机,扩大再生产。

号称西北最大的皮毛市场的广河县三甲集镇,皮毛加工业的发展速度之快和效益之高,更是超出人们的预料。一年以前,这里还只是一个皮毛集散地,充其量只能缝一些皮袄而已,可如今以加工兰板皮和洗毛为主的私人企业已发展到723家,今年上半年的总产值超过1000万元,纯收入达到了300万元,一跃成为临夏州的皮毛加工基地

在广河县祁家集乡,两户回族农民还瞄准国际市场,破天荒地引进外国专家,办起了一个出口创汇的皮毛综合加工厂。去年11月,长期贩卖皮毛、茶叶和小百货而致富的回族农民马胡尼、马瓦西,看到本地已形成辐射全国的皮毛市场,但加工的兰湿革销路窄、效益低,便同停薪留职的马建宏一起,集资38万元,与甘肃省外贸部门达成联办协议,获得150万元的补偿贸易投资和50万元的贷款,办起了以生产出口兰板羊皮为主的皮毛综合加工厂。厂里选送6名初、高中毕业生到外地去“取经”,并通过外贸部门从联邦德国高薪聘请了一名华裔制革专家负责各项技术工作,这个民办小厂奇迹般地发展起来。投产6个月以来,已完成产值120万元,实现利税14万元,创汇29万美元。经甘肃省出口商品检验局检审,这个小厂产品的质量和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市场的要求。(www.xing528.com)

临夏还开始大力生产藏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生活用品和民族特需品。自治州临夏市已经办起了20多家专门生产藏靴、礼帽、清真食品、干酪素、保安族腰刀等的工业企业。所生产的这些富有西部民族特色的商品,畅销兰州、西宁拉萨、银川等西部重镇。社会学家费孝通看了这里琳琅满目的民族工业品后,盛赞临夏是一个出色的“民族工业品博物馆”。

一年之中,临夏州从商业转到民族工业的资金总额已达到了2000多万元,远远超过了国家对这个地区的工业投资。一些精明强干的“百万富翁”正跃跃欲试,一旦有利可图,就把手中的大批资金抛向民族工业,使自己从“商业明星”变成“工业明星”。

临夏的地方工业过去相当落后,去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仅有3000万元。如今以商业资金转移为特征的地方民族工业的兴起,使临夏经济面临着一次新的起飞。临夏州委、州政府正以极大的热情,扎扎实实做好场地征用、市场预测环境保护工作,迎接民族工业的大发展。

(新华社1988年7月25日调研报道;与屈维英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