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眼光聚焦西部市场-临夏经济系列报道

眼光聚焦西部市场-临夏经济系列报道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善于经商、跑买卖的临夏人,把眼睛盯在西部市场,不仅改善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供应,也为发展自己的商品生产找到了广阔的市场。400多辆私人大卡车日夜奔波,把临夏市场同外地的重要市场联系在一起。活跃在西部市场上的近万名临夏人,个个都是“信息员”,外地市场上一旦有变化,就会立即把电话,电报打回临夏来。州里主要领导干部还先后5次进藏,为临夏商贩铺平了“道路”,架起了“桥梁”。

眼光聚焦西部市场-临夏经济系列报道

善于经商、跑买卖的临夏人,把眼睛盯在西部市场,不仅改善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供应,也为发展自己的商品生产找到了广阔的市场。仅在西藏拉萨市八廓街,临夏人经营的饭馆、商店就有300多家,每天从临夏发往西藏的货物达20多吨,拉萨市场上65%的商品来自临夏。临夏商贩还活跃在西藏的那曲、日喀则,青海的西宁格尔木,四川的若尔盖、马尔康……在整个青藏高原,到处都有临夏商人活跃的身影。

来到临夏州临夏市,仿佛走进了一个“民族商品展览馆”。这个仅有7万人口的县级小市,耸立着甘肃最大的“民贸大楼”和“民族商场”,拥有闻名西北的“民族用品一条街”。有2000多家富有民族特色的商业店铺,堪称一座民族商业城。在这里,藏族特需的礼帽、藏靴、氆氇、腰刀、奶钩,回族特需的白号帽、盖头巾、唐瓶,以及藏、回通用的高级绸缎、毛料、瓷器首饰珍珠玛瑙珊瑚等,达1000余种,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在临夏境内形成了西北最大的皮毛、茶叶木材3个专业市场,展现出当今“茶马互市”的繁荣景象。人们惊奇地发现,这里不是牧区,而市场上堆满了皮张和羊毛,皮、毛的年上市量分别达400多万张和440多万公斤;这里不产茶叶,而市场上茶香扑鼻,品种齐全,年上市量达200多万公斤;这里不是林区,而市场上木材堆积如山,年上市量达1万多立方米。原来,青藏牧区的皮毛、云南的茶叶、北方林区的一部分木材,都源源不断地涌向这里,又通过这个“旱码头”销往西部市场和全国各地。

地处西北高原,四周几乎被自然经济所包围的临夏州,为什么会有如此兴旺发达的市场?临夏少数民族商人有无特殊的经商之道?记者通过调查,深感这里的市场机制主要有四条:

一、临夏商人特别讲信用。一天早晨,记者正在临夏市回族姐妹拜惠英、拜惠玲开的“三星批发商行”采访,谈话间进来一对批发鞋帽和化妆品的回族青年夫妇,他们问了货源,填了进货单,交了款,就笑嘻嘻地过来同店主告辞。记者问他们进货时为何不问价,不看货?男的笑笑说:“拜大姐是凭良心做生意的,不会哄我们乡下人。”拜惠英躬身送走这对夫妇后,对记者说,经常来这里批发商品的几十家个体户都是这样,货票一开,款一交,就走了,根本不问价,不看货,因为他们对我们的货放心,相信我们会及时发出去。州、市物价部门查了这家查那家,从来不到这里来,因为他们知道我们不会乱涨价。

今年三四月间,社会上刮起了一股涨价风,拜家姐妹的“三星商行”却廉价抛售了一批紧俏的日用品。冰糖,市场上每斤1.355元,她们卖1.2元,卖了20吨,少卖6000元;肥皂,市场上每条0.56元,她们卖0.5元,卖了450箱,少卖1350元;虹牌洗衣粉,市场上每袋0.33元,她们卖0.259元,卖了450箱,少卖787元。以上3种商品虽然少卖了8137元,拜惠英却淡淡地说:“这些商品是未涨价前进来的,应该按当时的价格出售才对。”

二、坚持微利多销,勤进快出。有的鸡蛋商贩到农村2角钱收一个鸡蛋,挑到城镇又2角钱1个卖了,照样能挣钱,诀窍是他们把鸡蛋排成大小个,大的按斤卖,小的原价出售。一些皮毛商贩40元买1张牛皮又40元卖了,也能挣下钱,秘密是他们可以从一张牛皮上拔下一斤牛毛。这里的私营商品总比国营的便宜一点,有的便宜几分,有的便宜几厘,为的是多销快销。这里的丝绸比杭州贱,毛料比兰州贱,原因是中转环节少。许多客商把商品运到临夏市场上,仅仅是为了“划价”,到这里划个价,摸个底,又运走了,原因是这里的价格稳当。(www.xing528.com)

临夏地处偏远,不通铁路,进货速度却相当快。400多辆私人大卡车日夜奔波,把临夏市场同外地的重要市场联系在一起。分布在广州、深圳等地的10多个“临夏办事处”,都是“信息处”。临夏和整个西部市场上急需什么产品,给这些“信息处”一个电话,多则10来天,少则三几天,货物就会一车一车发过来。全州个体工商户安装电话的已达200多部,要求安装的人排成了长队。活跃在西部市场上的近万名临夏人,个个都是“信息员”,外地市场上一旦有变化,就会立即把电话,电报打回临夏来。

三、有一支能够上青藏、下瀚海的购销队伍。临夏的少数民族商人既能登上世界屋脊,又能深入沙漠腹地,把那里的畜产品背回临夏市场上,人们说,临夏市场上堆积如山的皮毛、茶叶都是背回来的。据说,为了从青藏线上背回这些东西,有30多名临夏人献出了生命。

从到青藏牧区“背”皮毛来说,尽管大宗好收的皮毛都被当地统收了,并大设关卡,不许皮毛外流,但依然挡不住临夏人。他们打起背夹,深入牧场、帐篷,把分散在牧民手中的零星皮毛一点点收购起来,然后翻过雪山,穿过草原,绕过关卡,把这些皮毛一捆一捆背到临夏的皮毛市场上,人称“堵不住的暗流”。

再从到云南“背”茶叶来说,尽管当地设卡阻挡,不许生茶出省,可是活跃在云南茶农中的2000多名临夏人,通过“打小包邮寄”“走小路绕关卡”等办法,照样把大量的云南茶运到临夏,以满足西部市场的需求。这也是一股“堵不住的暗流”。正是这些“堵不住的暗流”,使临夏这个历史上负有盛名的“茶马市场”得以恢复和兴旺,商流源源不断。

四、放开群众手脚,实行薄税政策。临夏州委和州政府对市场经济也认识得早,放得开,管得活。早在1984年,就制定了28条放开、搞活的具体政策,规定凡是国家允许流通的商品,进来的不堵,出去的不挡,一举撤销了自治州境内的20多个关卡。同时实行薄税,涵养税源。州里主要领导干部还先后5次进藏,为临夏商贩铺平了“道路”,架起了“桥梁”。

(新华社1988年7月25日调研报道;与屈维英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