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采访的第一个点,是杨家沟乡的后马家园子村。这里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祖祖辈辈被无情的水土流失蹂躏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自1958年以来,群众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征山治水斗争,共修梯田1886亩,修水地100亩,打坝21座,可淤地254亩,造林3263亩,种草1370亩,全村养细毛羊500多只。随着水土流失的控制和农业基本条件的改变,粮食产量成倍增长。林牧副业大发展,群众生活大改变。1986年全村人均收入330元,占有口粮450多公斤,成了一个富裕村。
记者们一下车就跑上山去参观。然后在村中一座小院里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大家席地而坐,喝着村里熬好的绿豆汤,有的录像,有的录音,有的记录,有的拍照,有的提问,听了20多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马生光的详细介绍和对所有问题的回答。最后他们又分头深入群众家里进行家庭采访。《人民日报》56岁的老记者陈满正,新华社的年轻记者王云峰,《北京周报》女记者李荣霞,《农民日报》记者郭迈强等同志,盘腿坐在老农马生荣家的炕上,李荣霞像女儿似的给老马点起烟,亲热得就像一家人,交谈了好长时间。他们详细地询问了老马的家庭情况,对保持水土的认识,以及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来生活的变化。当老马谈了生产责任制的好处后,记者们又问他再吃大锅饭行不行?老马不假思索地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大锅饭啥时候也不能吃,吃大锅饭,人心不得齐,非吃烂杆不可。”随后大家又问:现在是小富,以后怎样才能大富呢?老马思考了片刻说:“只要科学能跟上来,就能节节富。有好种子,化肥不缺,再多栽树,多种草,多养牲畜。肯定有办法。”记着对他这种满意的回答报以热烈的笑声。(www.xing528.com)
告别了后马家园子,记者们又坐车颠簸在崎岖的公路上,但感情却久久不能平静,长时间沉浸在所见所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