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寻找节奏
节奏感的培养主要是以实践辅助理论,让学生多动手感悟节奏的存在。理论上的节奏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操作中的音乐节奏才更为真切。鼓励、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及自然,倾听每一个生命所发出声响的节奏。风、雨、雷、鸟叫声等都是音乐课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源泉,都能成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节奏感培养和训练。教学中,把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音乐。
(二)借助现代设备
在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中,利用音频、视频等媒体播放器,把生活中的动物的声音、交通工具发出的音响、自然界的声音等播放给学生听辨,以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感知身边的节奏。课堂中模仿音乐,学生根据自己对声音的掌握和理解予以准确表达、深入传递教学,也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三)打击乐器走进课堂
合奏时要注重自己的节奏是否正确,自己所在的拍是否与别人吻合,自己的情绪、力度与别人的相同。同学们合奏逐渐地默契、和谐,课堂氛围处于活跃、愉快中,学生可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合奏训练在心理上建立无形“音乐向心力”,也为合唱、合奏教学打下基础。学生学习节奏时要教法得当、做到不急、不躁,从课堂的各个细节入手,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节奏感,也培养了能伴随学生终身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肢体语言有助于音乐节奏感的培养(www.xing528.com)
音乐教学利用各种声势进行音乐节奏感的训练,让身体产生各种动作,让动作间相互配合,产生各种具有节奏感的声音。教师通过器乐、舞动的声势来活跃单一节奏感训练的乏味,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学生还能加入各种面部表情来展示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实验研究表明:节奏的整合中枢在人的下丘脑,就是人对节奏的反应具有先天的生理情绪。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建立在节奏构成要素基础上,在听音乐的方式下,进行练习并用人的身体参与感受音乐情绪,培养人的节奏能力。运用奥尔夫、柯达一、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等国外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这是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可行性资源。经过笔者的实地调查、资料查阅以及众多老师们的谈论,奥尔夫教学体系、柯达一、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等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体系,在中国当代的教育教学中是可以利用的,并且效果很明显。
(五)弘扬民族音乐的节奏训练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比如,蒙古族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都对音乐欣喜若狂,对音乐节奏的意识几乎是天生的。在笔者接触到的蒙古族朋友中,他们几乎都能唱长调,个别人还会演奏马头琴、呼麦等乐器。他们无论在放牧还是闲居都以音乐为伴。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下,人们对音乐的喜爱程度是可想而知。从小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热爱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使民族特色成为挥之不去的特色,让乡土记忆长存,并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学校的音乐应该牢固建立在音乐的基础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学生真正接受民族音乐,喜欢民族音乐,从而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师生相互促进是关键
人才培育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推动了低段音乐节奏训练的发展。我们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以不断探索的精神寻求适合当地音乐教育发展的新途径,使音乐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从多学科角度进行交叉研究,从音乐本体中的节奏要素出发,研究节奏教学的灵活性、可塑性,发挥音乐教育的本体功能。教师可播放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节奏感强的音乐,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配合音乐听力训练。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野营、拉练,带学生走进大自然,精心聆听风声、水声、鸟声、虫声,放松身心。享受音乐、培养节奏,加强听力节奏训练。音乐听力节奏训练是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是音乐中不可缺失的一大块。学生可根据老师播放的音乐节奏进行晃动、点头、拍手。节奏感训练中,无形的让学生了解节奏感,感受到节奏在音乐中的魅力,大大提高了音乐节奏的教学效率。
节奏听写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内容综合了音高、节拍节奏、调式调性、节奏结构等音乐要素,是一个综合性的音乐听觉训练过程。完成节奏听写任务不但要具备对音高等音乐要素的听辨与分析能力,还必须具备较强的音乐记忆力和记谱能力。在节奏听写过程中,学生往往要面对以下几个难题:一是确定调号困难,不明确主音的高度,不知道节奏应该写在五线谱的什么位置;二是不能完整、准确地记忆节奏;三是记谱能力欠佳,不能快速、准确地写出节奏。这些难点应该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训练加以改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